被稱為世界“第四大能源”的生物質能源,是唯一可以直接生產氣體、液體、固體等能源的物質性能源,一直以來被各界看好。
日前在南京召開的第三屆生物質能源技術國際會議上,與會專家就生物質能源技術的進展及產業發展中的焦點問題進行了深入溝通。不少專家表示,生物質能源在中國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但要想真正發展起來,還需多方力量達成共識共同努力。
據記者了解,目前生物質能源發展仍存在一定誤區,并且能源發展定位不明確、市場策略應對機制不完善導致了生物質能發展路途坎坷。
發展生物質能源有助于振興農村經濟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發展生物質能源是幫助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全面小康”的一個有效途徑。
“一直以來,政府倡導實現‘全面小康’,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廣大農民要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即所謂的‘均等化’服務。”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農業生態學教授程序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均等化服務其中就包括商品現代能源服務。他指出,目前國內城鎮與農村的能源人均消費量相差巨大,以2007年為例,城鎮居民和農民的能源消費量分別是1356kg和271kg標準煤。“如果從能源構成上來看,城鎮居民很多使用的是煤、天然氣這些傳統高效的能源,而農民能源消耗則是把燃燒秸稈等能效和清潔度都很低的能源全算在里面了。”
程序指出,生物質能源與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一個重要的區別就在于生物質能源是直接和農民發生關系的能源。“一般來說,風能和太陽能在使用過程中會產生一些問題,比如占地、環境污染等問題,會對農民有不利影響,相反,生物質能源的很多原料農民從自己的農耕生活中就可以接觸獲取到,農民對此興趣也比較大。如果能用好的話,農村的商品能源消費需求就會大大得到滿足,從而擴大內需。”
專家指出,生物質能源若使用得當,就會改變迄今為止農產品成不了長遠“賣方市場”的局面,從而為農民提供了永遠不愁“賣”,不擔心“谷賤傷農”的特殊農基產品品種,從而有力地振興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這也是發達國家發展生物質能源的目標之一。”程序指出。
發展生物質能源不能僅使用糧食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國內生物質能源發展其中一個制約就在于,目前大部分國內生物質能源的利用仍停留在用谷物等糧食作物來制造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上。因而發展生物能源會對糧食安全造成一定威脅。“從這種意義上講,我國人口居全世界第一,生物質能人均擁有量就很少了。”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應用化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巴西氣候變化與能源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劉德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生物質能源有氣、固、液相的多個品種,絕非只是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兩種。”程序強調,即使就用谷物和食用油轉化制成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而言,也不過是所謂“第一代”生物燃料。
專家認為,以糧食為原料的“第一代”生物質能源如果大規模擴張,最終要面臨與人爭糧、與糧爭地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發展非糧生物能源更有發展空間。“第二代”生物質能主要以非糧作物為生產原料,例如甜高粱、秸稈、柳枝稷和麻瘋樹等。這些原料來源廣泛,生長迅速,能耐貧瘠土壤,可以充分利用邊角地,避免占用耕地。
“以美國、歐盟、巴西等為首的許多國家地區,已經掀起了以纖維素生物液體燃料、微藻生物液體燃料、生物天然氣等為主流的新一代生物燃料技術的研發熱潮,并占據了產業發展先機。”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日前表示。
“以美國為例,很多人誤以為美國把發展生物能源的希望都寄托在玉米上,會威脅到全球飼料糧的供應,其實不然。”程序透露,美國能源部和農業部為了實現《能源獨立和安全法案》規定的到2022年,美國必須生產出360億加侖(約1.15億噸)的生物燃料這一目標。制定實施方案的時候就規定,有一半左右的量將完全不使用可食用的糧、油。另外,隨著再往后生物能源占比例進一步的提高,需要的非糧油類的生物質將更多,相應的,將有年產10億噸的農、林生物質原料(包括有機廢棄物)來保證生物燃料的生產。
如何突破原料不足“瓶頸”?
“其實人類從未缺過能源,人類缺的是廉價的能源。”中糧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岳國君曾發出如是感慨。據了解,從2006年開始,中糧就涉足生物質液體燃料的研發,僅為了尋找合適的材料就花費了3年時間。
中糧的案例并非偶然,事實上,原料不足已經成為不少生物質能企業發展的關鍵“瓶頸”。如何突破,已經成為擺在政府和企業的一道“難題”。
“原料不足一方面是由于我國國內目前對于生物能源原料取向的單一化,即仍以糧、油等傳統原料為主;但另一方面,很多生物質能企業仍習慣于通過國家計劃安排、調撥原料,對于如何與控制著生物質原料的農民打交道缺乏經驗。”程序指出,目前存在很多農民在提供秸稈生物質原料的過程中“缺斤短兩”,“摻假投機”的行為,這些為工廠原料的搜集帶來了很大困難。“有些農民在把秸稈賣給工廠前可能為了壓秤,把秸稈事前泡過水,往里面摻點泥土,這都是很常見的。”
對此,程序指出,要想避免這種問題,生物質企業與原料提供者之間必須建立一種互利共贏的機制,讓企業在獲得生物質能源原料供應的同時,原料的提供者也能獲得相應的利益,二者的利益是正相關而非此消彼長的。“只有確立了雙贏互利的原則,才能保證原料的數量、質量和價格。”
補貼同時明確“生態位”的市場定位
專家指出,目前國內生物質能行業市場機制仍有待改進。
“對生物質能行業發展來說,最重要的是要確立一個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讓不同所有制企業都可以參與競爭,在一個統一的標準和機制下,最大程度地發揮市場‘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劉德華指出,除了國有企業之外,生物質能行業也應放寬對民營資本的限制。“相對于國有資本,民營資本自然有其靈活性和優勢。”
專家預計,到2015年,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生物質乙醇、生物柴油和航空生物燃料的利用量將分別達到1000、350、100和10萬噸/年,而目前的利用量僅為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50萬噸/年,生物質乙醇20萬噸/年。業內人士表示,生物質能發展的途徑之一是加大政府補貼力度,促使行業盡快實現產業化和規模化,提高技術降低成本,逐步實現自我盈利。
另外,業內人士表示,應確立生物質能源“生態位”的市場定位。“所謂生態位,就是要找到自己最合適的位置和市場。”程序指出,生物質能源不是做出來就會有市場,要想真正實現生物質能的市場化,必須采取一定的市場策略。“化石能源占領市場已經好幾百年,要想擠占他們的原有市場份額,不采取一定的市場策略是行不通的,僅僅靠國家政策,比如規定在汽油中強制摻乙醇,短期來看是有效的,但是時間一長,問題自然就會顯露出來。”
以生物質固體成型顆粒燃料為例,目前國內生產這種產品的廠家有幾百家,但一直效益不景氣。“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廠家生產出這種產品以后直接把顆粒拿到市場上去賣,這種顆粒價格可能比煤炭價格要高,自然消費者不會‘買賬’。”程序強調。
“企業應該是銷售一種服務,而不僅僅是產品。”程序指出,企業可以把用戶所有的能源需求包下來,然后通過對能源消耗設備的改造,實現從傳統耗煤到使用生物固體顆粒燃料的轉變,這樣在保證能耗需求的同時也降低了原有能源消耗方式的污染,生物質固體成型顆粒燃料也就找到了自己的“生態位”市場。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