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格局將因為美國的能源自給加強而發生改變,能源供給中心將西移,能源需求將東漸,中國需要更積極地應對全球能源格局的變化。
國際能源署(IEA)近日大膽預測,2017年美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大原油生產國,2035年美國將實現能源自給自足。
IEA的這一預測雖然過于樂觀,但美國的“能源獨立”確實在逐步走向現實。美國能源自給率,在2005年觸及69%的低點后,開始回升,至2011年已經達到81%,是二十年來的最高水平。
更為重要的是,美國能源特征的變化必然會對全球能源格局產生巨大影響。未來能源供給的中心將西移,而能源需求的中心將東漸,亞太地區對中東原油的依賴可能會進一步加強。中國還處于工業化階段,對能源的需求還會大幅增長,對能源進口的依賴難以根本改變,這需要中國更積極地應對全球能源格局的悄然變化。
除了進一步發展新能源和非常規化石能源,不斷擴大能源進口渠道外,中國在中東的戰略或許可以更積極一些。中國在利用多邊外交展開合作的同時,可以考慮與另一個中東原油進口大國印度一道在中東爭取更大的利益。
美國“能源獨立”走向現實
美國能源自給率已經在逐步提升,美國能源信息署(EIA)預計,到2035年,美國能源自給率將達到87%。
美國能源形勢的逆轉,得益于頁巖氣和頁巖油等非常規化石能源的開采。2005年,德州石油巨頭Jim Henry的公司在淺層石油儲量已經枯竭的Permian盆地采用水力壓裂技術,在巖層中創造斷裂,析出油氣資源。這一成本高出當時油價近一倍的開采技術,很快便因為油價的持續走高而變得有利可圖,進而得以廣泛使用。
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向《證券市場周刊》記者表示,“頁巖氣讓美國有了實現‘能源獨立’夢想的可能。”
“頁巖氣產量的快速增長使得美國天然氣價格下降,進而在發電和取暖等領域替代其他能源,”商務部研究員童莉霞指出,“煤炭和燃料油的供應因此相對寬裕,出口增加。”2011年,美國的汽油、柴油和其他燃料的出口量自1949年以來首次超過進口量。美國頁巖和其他致密巖石結構中蘊藏的油氣資源開發也快于預期。IEA對美國原油產量將超過沙特的預計正是基于這一事實。
原油生產不斷增加的同時,美國的石油消費卻在下降,這導致美國的原油進口比例從2005年的60%降低到2011年45%。目前,原油及其他液體燃料在美國能源消費中占比仍是最高,達37.2%;其他占比較大的是煤炭和天然氣,煤炭已經處于凈出口,天然氣的自給率已達93.6%。
“美國實現能源獨立,甚至是油氣出口,將改變全球能源格局,”管清友指出,“能源的生產中心將西移,北美地區將成為重要生產基地。消費中心將東移,中國、印度、日本和韓國等亞洲國家成為重要的消費國。”
過去十年,亞太地區能源消費的增長遠超歐美。從2000年至2010年,世界基礎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炭、水電和核電,未計入新能源)消費總量的年增長率為2.67%,其中,北美、歐洲和獨聯體地區的年均增長率僅為0.2%,而亞太地區年均增長率高達6.34%。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