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的中東
隨著美國能源獨立性的增強,美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度將逐步下降,這其實正是美國追求能源獨立性的目的所在。復旦[微博]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教授張家棟對本刊記者表示,“因為中東地區局勢很不穩定,美國一直都希望擺脫中東局勢對國內和國際事務的掣肘。短期內美國對中東的依存度下降到零都是有可能的。”
美國從中東進口的原油減少意味著,不會再花大力氣直接控制中東等產油區的石油銷售渠道,中化集團原總地質師曾興球指出,這會使產油國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中國、印度、日本等亞洲的需求國。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微博]指出,“美國能源需求回歸北美,歐洲更多依賴俄羅斯、中亞和北非,中東將在更大意義上成為亞太的中東。”
IEA預計,到2035年,中東地區幾乎90%的原油將供應亞洲。
美國對中東穩定性的要求也隨著對中東石油的依存度一并降低了。管清友擔心,美國會在中東、北非等原來的石油進口地區實施戰略性收縮,以節省龐大的軍費開支。“如果沒有美國力量的維持,這些產油區保持穩定的可能性將大大降低。”實際上,自奧巴馬上臺以來,美國已經逐漸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撤軍,在2011年的敘利亞戰爭中,美國也并沒有打頭陣,已經顯示出美國在中東軍事的戰略性收縮。
張家棟認為,美國中東戰略的調整可能將不利于中東的穩定,在美國能源自給不斷提高的背景下,美國還有破壞中東穩定的動機。
對于仍然依賴中東的油氣消費大國,如何穩定中東乃至發展當地石油資源?張家棟表示,亞太地區的中東石油進口國雖然在中東石油資源的獲得上存在一定的競爭關系,但從戰略上而言,仍然有著維持當地局勢穩定的共同利益,可以通過合作彌補美國放棄的領域。或許,中東會最早出現多極化發展。
積極中東戰略
在美國的能源獨立化進程中,中國也會存在一些有利的因素。一方面,美國可以為中國不斷增長的油氣消費提供了一個可能的供應渠道;另一方面,全球油氣價格可能會受到一定的抑制,而美國頁巖油氣的開發技術也能推動中國非常規能源的開采。
不過,中國受到的威脅將大于獲益,中國的能源安全形勢將日趨嚴峻。中國石油(8.49,0.02,0.24%)大學教授董秀成對本刊記者表示,中美的情況很不一樣,中國還處于工業化階段,能源需求還在持續增長,不靠進口難以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這種情況在未來幾十年都難以避免。雖然節能降耗可以減緩需求的增長速度、發展新能源和非常規化石能源可以增加供應,但這些都只能延緩對外依存度的提升,卻不能從根本上扭轉對進口能源依賴的局面。
管清友更是直截了當地判斷,“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永遠不要指望中國的能源安全形勢會有根本性的改善。”
雖然中國已經在不斷擴大能源渠道,來源國囊括俄羅斯、中亞、非洲等,但是,中國目前對西亞地區的石油依賴程度仍然高達56%。
由于中國對中東原油的依賴度很高,張家棟表示,“美國或許會借助中東來制衡中國。比如在今年的伊朗核問題上,要求中國向伊朗施壓,中國處于尷尬而兩難的境地。”
中國是否應該在中東采取更為積極的戰略呢?張家棟認為,中國會更多的介入中東事務,但不會替代美國。一來中國的實力做不到,二來中東的石油進口國多,中國無需一力扛鼎。更何況美國也不會真正放棄中東。
或者,中國在利用多邊外交展開合作的同時,可以考慮與另一個中東原油進口大國印度一道確保中東穩定。“為保障能源安全,軍事會不可避免的參與進來。”管清友表示,“其實,中國海軍在亞丁灣護航,公安部在湄公河啟動聯合執法都已經作出了示范。”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