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在全球能源緊缺的今天,能源與發展無疑成為當今世界的一大主題。以消耗能源、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成為過去,而如今,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經濟發展模式成為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佳方式。
9月5日,四川省發展改革委公布了全省2011年各市(州)萬元地區生產總值(GDP)能耗等指標,成都依然是全省萬元能耗最低的城市,而在降幅榜上,眉山以4.70%的降幅名列第一,廣安和涼山分別以4.45%和4.38%的降幅排名第二、第三。
在這些數據的背后,不僅反映出四川省節能減排工作所取得的初步成效,同時也投影出一條今后城市在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博弈中的制勝之道。
告別“高能耗”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9月5日,四川省發展改革委公布了全省2011年各市(州)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等指標,我省總體情況良好,除去宜賓和阿壩州兩地,全川總體呈現萬元生產總值能耗和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穩步下降的態勢。
據了解,2011年,我省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為0.997噸標準煤,降低4.23%;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為1.841噸標準煤,降低7.78%。其中,成都市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兩項指標值分別為下降4.23%和8.87%,以0.648噸標準煤和1.149噸標準煤居于全川21個市州最低能耗榜首位。而眉山市和廣元市則各自以降幅4.7%和12.28%,分別成為全川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降幅最大的城市。
在全球能源緊缺的今天,能源與可持續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重大課題。以消耗能源、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成為過去,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經濟發展模式成為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佳方式。
面對越來越稀缺的資源,近年來國家大力倡導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對“高能耗”產業,如鐵合金、電解鋁、釩鈦、電石、燒堿、水泥、鋼鐵、黃磷、工業硅、多晶硅、電解錳、鋅冶煉等產業進行嚴格限制。“十一五”期間,全國節能減排工作取得不俗成績,能耗強度累計下降約19%,年均下降4%。
而四川也在這一場“能源”之戰中唱響了凱歌。據了解,“十一五”期間,全省實現萬元GDP能耗從2005年的1.6噸標煤降到1.275噸,累計下降20.31%;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32.03%,順利完成節能減排目標任務。
同時,四川經濟也在“十一五”期間傳來捷報。據悉,五年間,我省地區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7385.1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6898.6億元,經濟總量擴大了1.3倍,年均增長13.7%。
在經濟發展和資源消耗成為世界性難題的今天,四川實現了經濟向上增、能耗向下降的傲人成績,不僅向國家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更為四川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四川西部高地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眉山啟示錄
萬元GDP能耗為何降得最快?
從省發改委公布的數據來看,眉山是2011年萬元GDP能耗降幅最快的城市。而眉山的節能減排之路,也許能給全川其余市州一些啟示。
據了解,在“十一五”初期,眉山市工業“能源消耗高、資源浪費大、單位排放高”矛盾突出,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4大高能耗行業占工業總能耗比重為81.6%。而自2007年眉山市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級節能監察中心,同時帶動六區縣成立縣級節能監察中心,成為全省第一個所有區縣都成立了節能監察中心的市州開始,眉山走上了一條特色性的節能減排之路。
有了專門的管理部門,就有了卓越的業績成效。
“十一五”期間,眉山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節能”,確定“提高工業集中度”、“增加產業發展鏈條”等節約型發展規劃,并以“低消耗、低排放、再生利用,綠色發展”為核心,一方面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另一方面嚴格準入制度,對“雙高”行業實施嚴格的準入管理,同時在全省率先制定和出臺了工業企業能源計量地方標準:《眉山市工業企業能源計量評價規范》,為全市節能減排工作打下基礎。于是,五年間眉山實現全市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34.92%,完成“十一五”目標任務的116.4%,同時全市累計淘汰落后產能企業88戶,淘汰落后產能76.2萬噸,居全省前列。
而隨著天府新區規劃的出臺,作為戰略要地的眉山也有了新的規劃。
據了解,眉山將不再承接污染和高污染、有毒有害以及高能耗產業轉移,轉而大力發展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現代物流、新型材料等高科技產業。《眉山市“十二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也顯示,眉山將圍繞“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做到生產環節和消費環節并重,提高能源、資源利用率,減輕社會經濟活動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眉山的節能減排取得的卓越成績離不開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各相關部門的認真落實。而對全省其余市州而言,如何能根據自身特點,有針對性地部署和實施節能減排工作,進一步降低生產能耗,是促進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不二法門。
綠色GDP
經濟的發展無法彌補犧牲生態環境的代價
通過高能耗高污染的第一產業,通過環境掠奪和資源消耗帶動經濟發展,是每個國家在經濟發展初級階段的必然經歷。特別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西方國家通過犧牲環境換來經濟發展,但也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19世紀以前,倫敦泰晤士河是一條河水清澈,魚蝦成群的美麗河流。然而,隨著工業革命興起,大量工廠沿河而建,兩岸人口激增,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等直接排入泰晤士河,導致較為嚴重的河水污染。而進入20世紀,隨著倫敦工業數和人口數的進一步增加,河水污染進而生態破壞進一步加重,泰晤士河幾乎成為一溝“死水”,魚蝦絕跡。
為了治理泰晤士河的污染和破碎的生態,英國政府耗費數十億英鎊,經過了近百年的治理,才讓泰晤士河恢復了往日的美麗。
對如今處于經濟高速發展的西部腹地四川而言,英國的例子也許能帶給我們一些關于經濟、社會的發展之道的領悟。
近年來,國內高能耗產業陸續開始“西移”,中西部地區在迎來經濟發展機遇的同時,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高能耗產業往往伴隨著高污染,若不加控制地盲目引進此類產業,地區經濟可能從此走上諸如英國曾經出現的“入不敷出”之路。
因此,對四川而言,有選擇性、有限制性地引進相關產業,同時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強工業節能減排,重點推進電力、煤炭、鋼鐵、有色金屬、石油石化、化工、建材、造紙、紡織、印染、食品加工等行業節能減排。在加快城市經濟發展同時,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產業,促進全川經濟可持續發展,走上一條綠色GDP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