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城市垃圾有人打掃,而農村的生活垃圾卻直接扔在路邊,或者露天堆放在房前屋后,“污水靠蒸發(fā),垃圾靠風刮”成了幾十年不變的風景。 繼“垃圾圍城”之后,“垃圾圍村”又成為一個社會焦點,它不僅污染著農村的綠色生活,更對人民的身體健康產生極大的威脅。農村環(huán)境被破壞已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難題。
垃圾圍村,一個無可回避的難題
近幾年,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農村生活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們越來越富,污染卻越來越重。據有關部門近兩年的調查顯示,目前我國96%的村莊沒有排水溝渠和污水處理,90%的村莊垃圾隨處堆放,農村每年的生活垃圾量近3億噸,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排放。
村頭綠枝靜默,八只同為綠色的環(huán)保垃圾筒一字并排橋上,橋下卻是一派污水肆橫、垃圾雜亂堆積,這是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垃圾圍村”課題實踐隊員們走入青島市開發(fā)區(qū)一個叫做辛安的村落時所發(fā)現的景象。“這是辛安前河,早些年還很干凈,現在不行了,大家都捂著鼻子從橋上過。”村頭幾個坐在一起閑聊的老大爺告訴我們。沿著河岸往村里走,我們發(fā)現幾乎河堤上的垃圾就沒有斷過。每個巷子口都歪斜的擺放著幾個垃圾桶,大部分的垃圾桶還沒有裝滿,但是桶周圍的地面上卻是一片垃圾狼藉,順著河堤蔓延到河里。“對生活肯定有影響,一到夏天這(惡臭)隔一條街都能聞到。”坐在屋外絞線的趙大娘如是說。我們經過一天的實地考察發(fā)現這個村莊的環(huán)境不容樂觀,大多數農戶居住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庭院的角落里堆積堆積著秸稈和菜葉,蒼蠅隨處飛舞;房前屋后更是放著著大量生產和生活垃圾,散發(fā)著惡心嗆鼻的氣味。
“文明村”不文明 “模范村”非模范
在朱戈莊村的調查過程中我們發(fā)放調查問卷78份,收回有效問卷70份,在對待日常生活垃圾如何處理這一上,31.1%的居民選擇隨意丟棄。這是長時間以來,村民難以改變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這種環(huán)保意識的普遍淡漠,是產生“垃圾圍村”的一個重要因素。
隊員們在走訪過程中發(fā)現,垃圾箱明明就在橋上放著,垃圾卻被倒在了橋下的河道里。吃完雪糕包裝紙隨手一扔,喉嚨不舒服隨地一吐,幾乎成了多數村民無意識的行為,有的村干部甚至認為“農村就這樣”,結果見慣不怪。路邊的垃圾等湊夠一堆就“一把火燒了”,或者扔到河道里,“水一沖就沒了”。有些掛著“文明村”、“模范村”的居委會門口就被垃圾堆包圍,真是一種諷刺性的對比。
城市垃圾轉移 讓人有苦難言
近幾年,城市經濟發(fā)展迅速,而城市垃圾的增長速度也足以讓人目瞪口呆,截至2010年中國97%的城市垃圾無法處理,只能堆放或填埋,首都北京垃圾日產量18400噸,而這些城市垃圾至少85%掩埋在鄉(xiāng)村。
在開發(fā)區(qū)臺子溝村的考察的時候,在家務農的趙大爺向我們訴苦,山溝溝里垃圾山從天而降,植被都壓在了下面。“昨天經過這里還好好的,今天一大早出來(垃圾)就在這了。”趙大爺邊走邊告訴我們,在山坡后的樹林里我們找到了這堆垃圾,隨后我們來到臺子溝居委會了解情況,趙主任告訴我們說,“都是城里的垃圾車,在半夜沒人的時候倒在這里的,我們也沒辦法,總不能天天守著啊。”居委會的無奈我們能夠理解。
經費不足方式落后 政府也有難處
在走訪、考察多個農村之后,我們帶著問題來到青島市開發(fā)區(qū)環(huán)保局尋找答案,負責新農村環(huán)境衛(wèi)生建設的官局長告訴我們,“建成一個正規(guī)的垃圾處理場至少需要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的資金,靠村鎮(zhèn)幾乎是‘不可能完成’。這些經費主要來源于國家及地方財政。在資金來源渠道單一,農村經濟普遍困難的現狀下,垃圾處理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整個中國八億農民等國家投入資金、靠政府解決問題,確實工程浩大。
目前,大部分垃圾的處理方式就是填埋,有的地方圖省事就直接堆放在露天的郊外,風一吹結果到處都是。農村垃圾處理經費不足、處理方式落后也是造成“垃圾圍村”的一個重要因素。
改變始于意識,讓綠色凈心環(huán)保進村
近幾年,農民富起來了,告別了茅草土屋,告別了農家大院,大多都住上了紅磚綠瓦的新房,生活方式也緊跟城市步伐。以前農村里沒有的精美的塑料包裝、橡膠、玻璃等化工產品,現在卻充斥著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然而農民對待垃圾處理的觀念和方式卻沒有跟上這種改變,還是一味的扔在田間地頭或者河邊,這無疑是農村環(huán)境的最大殺手。
改變村民的衛(wèi)生習慣,提高村民的思想意識。經濟要發(fā)展,環(huán)保要先行,進一步提高對治理農村生活垃圾污染的認識,才能加強多方配合加大力度拯救鄉(xiāng)村。
戶分類 、村收集、鎮(zhèn)運輸、市(區(qū)域)集中處理
“去年青島市出臺了加強農村垃圾處理工作的方案,提出到2013年,市郊五市建立起完善的‘戶分類、村收集、鎮(zhèn)運輸、市(區(qū)域)集中處理’農村垃圾收集處理體系和長效管理機制,農村生活垃圾集中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以上。”在農發(fā)局,新農村經濟建設辦公室主任找到相關文件,向我們介紹說。
根據該方案,青島將加快推進垃圾處理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方案還提出,市郊五市將按照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的原則,積極開展垃圾分類收集工作,研究探索垃圾分類處理的有效途徑。從垃圾產生的源頭抓起,以農戶為責任主體,按照垃圾的不同性質進行分類,對易降解的有機垃圾,村莊可建漚肥池或進沼氣池處理后返田;有價值的回收物由保潔員進行統一回收;建筑垃圾鋪路填坑;其它垃圾進入垃圾處理系統。
這也許是農村垃圾最好的出路,但是在資金、技術還是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解垃圾之圍,還農村青山綠水
整治農村生活垃圾污染是農村清潔工程的一部分,是一項有益于農民身體健康的長期性公益事業(yè),也是一項加強新農村建設的惠民工程。如今農村垃圾的出路已經找到卻也是任重道遠,但是我們會相信完成突圍,還農村青山綠水。 (文/王文林)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jié)能環(huán)保網 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