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工業在“十二五”期間依然面臨著巨大的節能減排壓力,賽迪智庫曾經對我國2012年的工業節能減排形勢做出預測并得出下半年工業減排形勢不容樂觀的結論。我國工業節能減排面臨著諸如產業結構不夠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經濟增長目標與節能減排指標矛盾重重等困境。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大力發展節能服務產業成為促進節能減排的有效途徑之一。
2011年底,我國節能服務產業產值超過1000億元,其中合同能源管理占據了總產值的三分之一左右。今年以來,《“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等各項規劃都提出要大力發展包括合同能源管理在內的節能服務行業。那么在政策利好的趨勢之下,我國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現狀如何?合同能源管理公司發展中面臨哪些困難和瓶頸?記者采訪了天津排放權交易所項目開發部負責人肖勁強。
“就現在來說,合同能源管理的政策趨勢已經具備、審核方法已經完善、公里備案流程也已建立,當務之急要做的就是努力把“模式”真正運營起來。”肖勁強說。而他所說的“模式”問題,便是如何打破現階段節能服務公司的渠道、資金等制約因素,靈活地開展合同能源管理。
根據有關數據顯示,目前經過發改委審批的節能服務公司大概有2300家左右,這個數字并不代表整個節能服務市場上的公司。肖勁強強調,這些備案的公司僅僅是一些技術相對突出、亮點比較明顯的公司,它們率先得到了國家的認證。從這份數據上也可以看出,合同能源管理這塊蛋糕的分享者很多,競爭也相當激烈。由于合同能源管理涉及業主資質考核、技術、渠道、資金多方面的要素,雖然政策的利好對節能服務收益的提高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這有利于用人單位接收節能服務公司的合同能源管理服務,但是對于行業來說,要想均衡發展依然有一些現實問題,特別是對于那些小型的節能服務公司來說,資金上的劣勢就是一大制約。
“只圈不做”有技術無資金惹的禍
肖勁強介紹說,對于節能服務公司來說,雖然有一些規模在10億甚至更高級別的節能服務單位,但是普遍的公司只需要500萬就可以備案,屬于輕資產。由于這塊市場的高速發展,一些節能服務公司就去大量“圈”項目,或者說用自己手里的幾項技術去和用人單位政府談區域性和產業型的節能改造。從客觀角度來說,這些技術的確能達到節能效果取得收益,但是在技術談判、甚至商務談判都通過之后,卻遲遲簽不了合同。這是提供合同能源管理的公司的一個窘境,由于很少有渠道愿意為這些輕資產公司提供大筆資金,所以導致項目擱淺,項目擱淺對提供節能服務的公司來說是賺不到錢的,同時也不利于節能減排的推進。
創新靈活地開展服務
面對節能服務公司缺少資金這一困境,肖勁強舉出了這樣一個例子:最近,有一些銀行已經積極提供一種滾動型的資金方案,比起一次性的大型貸款,這樣的滾動方式十分靈活。簡單說來,提供節能服務的公司在和用人單位簽訂協議之后,先從小部分做起,將工期慢慢拆分排開,折成小合同,在第一期完成之后將收益抵押給銀行,銀行再發放第二筆貸款,一次類推。肖勁強坦言,目前這種分解和反復抵押擔保的形式還處于試驗階段,不過起碼提供一種解決方式。
除了小型節能服務公司以外,節能服務市場上不缺乏大的競爭者,比如說自身有龐大的資金去自建節能服務公司的用人單位、比如說國外競爭者。通常情況下,擁有資金的企業通常技術上欠佳、外來公司在渠道等方面不占優勢,可以說呈現出一種各家各愁的情況。對此,肖勁強表示,他希望推廣是一種靈活的、均衡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并不復雜,即有技術優勢的小型公司租賃技術、有資金的出資金、有渠道的出渠道,在同一個項目上開展良性合作,共同為節能減排目標而出力。“這才是產業均衡性的發展”。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