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世界銀行9日下午在北京發布的《2010年世界發展報告:發展與氣候變化》認為,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中,發達國家應該起到示范作用,在發達國家提供技術援助的前提下,希望發展中國家能夠在發展經濟、減少貧困的同時轉向低碳、清潔能源的發展。
世界銀行高級能源專家、《2010年世界發展報告》主筆之一王曉東女士報告會上介紹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傳統能源溫室氣體排放情況。她認為:今天的決策決定著明天的氣候和塑造未來的選擇。世界各國需要共同行動起來,提高能效及開發技術全球性合作。
報告主編羅西娜·碧耶鮑姆表示:當前經濟和社會發展形勢來看,環境問題對于發展中國家將承受氣候變化造成潛在影響的75%-80%,而中國在農業生產率等方面將受到很大影響。解決環境問題刻不容緩。
王曉東在報告中還陳述了目前的新技術:一是大力推廣的節能低碳技術,二是再生能源和核能技術。低碳增長要求氣候智能型政策的培育。對于政府而言,可以采取氣候智能性擴大現有技術的規模,在提高能效的同時實現雙贏。需要協調和整合現有的政策,從而為技術的轉讓做好鋪墊。
她認為,低碳技術將是中國正在尋找的新的發展模式和發展道路。如果中國的人均收入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那么將有三分之二的溫室氣體排放來源于中國。這顯然是不可持續的。
國家發改委研究所前所長、《2010年世界發展報告》顧問周大地在報告會上指出,發展中國家出資、發達國家出技術的提議,并不符合實際。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目前占世界排放量的三分之二,應該以發達國家為主,發展中國家協助的方式來共同推進該項計劃。
能源基金會副主席、中國可持續能源項目主任林江表示,面對生活方式的改變,是一個重要的探討問題。如何用新的增長方案加速低碳進程是現在需要考慮的實質問題。
中國農業科學院教授林而達也參加了本次報告會。他說,這次報告是即07年第四次報告后的又一次探討,這一次報告更加詳細。林而達提出,技術轉讓這種新的需求,必須結合試驗和示范。舉個例子,中國的風能根本無法滿足灌溉。所以首先需要加強試驗,推動其示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