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作為朝陽產業,低水平重復建設的項目投資的確存在產能過剩,而高水平產能卻供不應求。隨著產能分化的加劇,預期各地方遍地開花的新能源基地及其帶領下的大批新能源企業,也必將迎來一場弱肉強食的行業競合。 ” CFP圖片 王力/合成
新能源發展規劃、低碳經濟、哥本哈根會議……這些不斷刺激人想象力的符號,成為新能源產業上空的導航,讓人們對產業未來產生峰值預期;與此同時,產能過剩陰影、上網難題待解、技術受制于人等難題,卻已經成為橫亙在新能源企業面前的攔路虎……
有關新能源部分產業鏈是否已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政府主管部門與業內企業產生了意見分歧,未來政策具體會如何“捧”、如何“壓”,都將在博弈中產生。就在一些企業在為政策的不確定性而擔憂時,另一些企業不甘被動等待,著手調整戰略,從技術或規模上尋求競爭優勢。
事實上,新能源作為朝陽產業,低水平重復建設的項目投資的確存在產能過剩,而高水平產能卻供不應求。隨著產能分化的加劇,預期各地方遍地開花的新能源基地及其帶領下的大批新能源企業,也必將迎來一場弱肉強食的行業競合。
分歧——
“過剩”觀點遭遇企業異議
國家發改委將風電設備、多晶硅產業連同鋼鐵、水泥等傳統產業一起打入“產能過剩”之列。一時間,“集萬千寵愛”的新能源產業前景籠罩了空前的陰影。
今年9月份,國務院批轉發改委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中提到:“嚴格控制風電裝備產能盲目擴張,原則上不再核準或備案建設新的整機制造廠;嚴禁風電項目招標中設立要求投資者使用本地風電裝備、在當地投資建設風電裝備制造項目的條款。”
這項“限令”的下發,在一位風電設備商看來,可能會給如火如荼的新能源產業潑上一盆冷水。有專家表示,隨著政府對新能源項目準入門檻的提高和項目審批權的控制,不少新能源企業遇到了融資難題,“見風使舵”的風投也對普通的新能源投資項目“敬而遠之”。
然而,不少新能源企業人士表示,盡管風電設備、多晶硅近年新上馬的項目較多,但隨著國內市場的逐步啟動和“市場之手”的調整,我國的風電設備、多晶硅“實際產能”并未出現所謂的“過剩”。
風電設備龍頭金風科技董事長武鋼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今年的訂單一直比較飽滿,公司的擴產計劃還將如期實行。同時,東方電氣、華銳的經營狀況也保持平穩,絲毫沒有受到行業“產能過剩”的影響??梢姡咚斤L電設備的產能實際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
對此,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在11月2日的中國清潔能源國際峰會上表示,政府對風電設備、多晶硅產業作出產能過剩的判斷,實際意在控制新能源產業出現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同時,對高水平的產能依舊持支持態度,例如國家著手限制耗電較高的多晶硅項目,但對耗電量較低的多晶硅項目還是比較鼓勵的。
由此可見,政府對新能源產業“把脈”的結論是:一哄而上、低水平的產能過剩亟待破除,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水平產能未來很可能繼續得到支持,政府捧“高”壓“低”的政策預期也將帶來行業的大洗牌。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