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中國沖刺飲用水新國標(GB5749-2006)“大限”被宣告推遲。官方最近一次的表態是,新國標要在全國得到落實,還需要漫長的等待。其基本目標是“到2015年,新國標要求的106項檢測指標,覆蓋省市一級;覆蓋地市級的,達到42項”。
標準高懸,業內經過數年艱苦努力卻仍力不從心,“這的確是一種尷尬”,中國疾控中心環境所一位要求匿名的研究員稱。
飲用水水源污染、水廠處理工藝落后、輸送管道二次污染……諸多因素,導致飲用水新國標還在空談。
改變水質危機至少還需30年
“琉璃河……極清澈,茂林環之,尤多鴛鴦,千百為群。”800多年前,南宋詩人范成大出使金中都(今北京),看到的是這樣一幅水墨山水。時光荏苒,昔日勝景不再。2011年夏天,來自北京科技大學生態系的王京京同學,走在同樣流經北京的肖太后河畔,臟乎乎的河水和難聞的味道,令其掩鼻。
環保部對外公布的數據顯示,在“十一五”期間,“我國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積極進展”。與2006年相比,2010年國控斷面水質達到或優于類的比例增加了13.4%,劣于類斷面比例下降了16.9%。
中國地表水質之不堪,一般人尚有心理準備;但是,地下水水質狀況之差,則更加令人詫異。“中國一半以上的人口飲用地下水”。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趙章元研究員,就曾對中國118個大中城市地下水的監測資料進行分析,“彼時,全國地下水已普遍受到污染”。“和地表水不一樣,地下水一旦被污染,很難治理”,趙章元說,“上世紀90年代至今,我并未觀察到這方面有好的政府管理案例,地下水污染問題并未得到有效控制。”
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給水排水分會給水委員會副主任王占生教授告訴記者,“幾十年來,中國水源已受到不同程度、各種各樣的污染。”“取水水源污染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飲用水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已經比較脆弱”,前述匿名研究員說,“自來水中最大的安全隱患來自有機物。”
國內外由水中檢出的有機污染物已有2000余種,其中114種具有或被疑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的“三致物質”;但中國困于檢測水平,只能從水源中檢出100余種有機污染物。
比如,大部分城市自來水中的耗氧量(CODMn)逐年升高,不僅造成微生物死灰復燃,還影響口感。這些“三致物質”難以去除,是影響人體健康的最大隱患。“在整個水環境惡化不可逆的趨勢下,飲用水源的枯竭也難以遏制”,王占生認為,“中國要改變飲用水水質危機,最保守需要30年。”
今年6月底,11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7次會議全體會議,聽取了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關于城鄉飲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情況的匯報。匯報會上,杜鷹稱,“雖然城鄉飲用水安全保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矛盾突出,結構性污染依然嚴重,水環境質量堪憂,對飲用水安全保障提出了新的挑戰。”
處理方式老舊 仍然偷工減料
一個形象的說法是,中國大多數水廠,是在用100年前的技術來處理100年后的水。
王占生教授指出,我國95%的自來水廠仍然在采用常規工藝流程,即“沉淀 加藥反應、混凝沉淀 過濾(依次為活性炭、石英沙、卵石) 消毒(液氯) 輸配水”。
這種凈水工藝沿用了百年,雖然局部有所改進,但原理和功用大抵不變,無法有效去除溶解性有機物、氨氮和臭味物質。
新國標規定,CODMn應小于3mg/L,按照上述常規方法處理,只能去除30%左右,無法達標;此外,常規工藝還缺乏去除有機物的氧化與吸附技術。對自來水廠而言,因為水源持續惡化,許多水廠不得不不斷加大氯和活性炭粉末的用量。余氯殘留會對人體造成危害;液氯投放再多,這種“沉淀加消毒”的工藝,也只對細菌和微生物起作用,雖可杜絕傳染病,但對有機物、化學物質和重金屬無能為力。
“在水源水質不斷惡化的條件下,要使自來水達到新的水質標準要求,必須將常規工藝改造成深度處理工藝”,王占生說,主要是增加去除溶解性有機污染、臭味與氨氮的能力。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即便是百年前的傳統水處理方法,“也常有水廠偷工減料”,“不少縣級水廠處理工藝不按設計規范操作,也無適當檢測手段,只是為了降低成本”。
目前,已有諸多水廠宣布,出廠水質已可達到新國標標準。那么,這樣的自來水,可以直接飲用嗎?
“顯然不行”,前述匿名的研究員告訴記者,中國目前自來水的安全隱患,除了上游水源污染,更多來自于輸配水管道的二次污染。自來水從水廠出來后,要經過密如蛛網的地下鑄鐵管、鍍鋅鋼管或UPVC塑料管,流到千家萬戶。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難免被污染。
比如,諸多高層建筑采用二次加壓系統,開放式的水箱、蓄水池沒有定期清洗、消毒,諸多閥門、龍頭腐蝕等,都會造成水質直接下降。
前述匿名研究員提供的數字稱,供水管網問題,可使出廠水水質下降20%。住建部一項調查結果也顯示,中國目前的供水管道中,水泥管約占13%,灰口鑄鐵管約占50~80%,鍍鋅管約占6%,“輸配水管道老化問題嚴重,而管道年代越久,出廠水壓力越大,漏水率越高”。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