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本報駐英國記者王如君、本報記者吳成良和新華社報道:最新的一系列科學研究證實,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與全球氣候變化之間存在直接關系。在丹麥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即將召開之際,科學家加大呼吁力度,敦促國際社會共同采取多種措施,積極應對全球變暖等重大環境問題,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南極冰蓋形成與二氧化碳濃度有關
英美兩國科學家的合作研究表明,在約3350萬年前南極冰蓋開始形成時,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處于一個明顯的下降期。這是首次有直接證據證實南極冰蓋的形成與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有關。這一研究報告發表在日前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科學家認為,這一研究確認了二氧化碳及其溫室效應與全球氣候變化之間的關系,將為在哥本哈根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提供新的參考數據。
來自英國加的夫大學、布里斯托爾大學和美國得克薩斯農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東非的坦桑尼亞首次采集到了與南極冰蓋形成時間相對應的化石。通過對化石的分析發現,約3400萬年前,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開始下降,南極冰蓋大面積形成。研究人員說,約3400萬年前開始的那次全球變冷,是恐龍滅絕之后地球經歷的一次最大的氣候變化,南極冰蓋在這個變冷期中形成,其面積雖然在后來一些變暖期中有所變化,但冰蓋一直保留到現在。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使全球出現變暖趨勢,北極冰雪也加速融化。據報道,美國國家冰雪數據研究中心新近公布的一項監測數據顯示,北極海冰面積9月一度達到今年最小值——約510萬平方公里,比過去30年的平均值少20%,位居有記錄以來北極海冰面積最小值排行榜第三位。全球變暖是北極海冰面積減少的重要原因之一。該中心警告,“在未來數年內,北極夏季浮冰面積縮小的趨勢仍將持續”,這將對北極熊等北極“居民”的生活產生負面影響。
科學家尋求控制氣候變暖途徑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庚辰對本報記者說,對于全球變暖,科學家已經基本達成共識:最近50年來氣溫的上升主要是由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增加造成的。工業革命開始前,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基本維持在280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左右,現在已經上升到380ppm左右。
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此外還有甲烷、一氧化二氮等。人類在生產、生活中,向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太陽光(短波輻射)可自由達到地球表面,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會阻礙地面的逆輻射——長波輻射,導致熱量不能正常散發,使氣溫上升。這就是所謂的“溫室效應”。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