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頂種花草、照明用太陽能、生活污水實現循環利用……這些綠色低碳技術已在深圳市梅山苑、桃源居等小區廣泛運用,成為市民的“綠色福利”。目前,深圳“綠色社區”達305個,數量居全國之首。這是深圳環境建設成就的一個縮影,通過全面實施“環境質量提升行動”,深圳以環境質量的總體提升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改善人居環境水平,環境建設成為最大的民生工程。
3月8日,深圳在珠三角地區率先正式公布PM2.5監測數據。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環境空氣質量日益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去年,深圳調動全市力量,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綜合開展環境空氣污染治理。結合大運會環境質量保障工作,將空氣質量保障作為主攻方向,組織實施大運生態環境保障“1+10”專項行動計劃。去年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62天,較上年上升1.7個百分點?;姻蔡鞌?12天,比上年下降3天,創2003年以來的新低。大運會期間,藍天白云成為深圳的一道靚麗風景線,受到國內外客人的好評,環境空氣質量指標每天優于國家一級標準,創10年同期最好水平。
水環境是深圳整體環境的一塊短板,水環境治理是深圳環境質量提升的一個最大挑戰。一組數據彰顯深圳河流治污的決心和力度:去年全市污水處理廠從15座增加到26座,增幅創歷年最高,總處理能力突破400萬噸/日。深圳水庫排洪河、福田河、新洲河、大沙河、觀瀾河、龍崗河等主要河流,通過陸續實施河道綜合整治工程,部分黑臭河流逐漸恢復清澈。經過努力,2011年全市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比2010年分別下降5.75%、8.39%、11.48%、2.90%,超額完成年度目標。
今年初,從國家住建部傳來好消息,以“會呼吸的建筑”著稱的深圳建科大樓項目獲評2011年度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這是深圳第二個獲此殊榮的項目。
對深圳而言,“良好的人居環境”并非城市建設的一個冷冰冰的指標,而是給予市民的“綠色福利”,是賦予了溫情的民生工程。深圳通過環境質量提升,使城市環境持續改善。去年全市行政區過半榮獲“國家生態區”稱號,福田區、南山區雙雙獲環保部命名為“國家生態區”;積極開展“綠色家園系列創建”,累計建成“綠色社區”305個,“生態街道”49個,國家級綠色學校15所,省級綠色學校95所。“深圳市濱河污水處理廠改造項目”等7個項目申報“2011年廣東省宜居環境范例獎”。
作為城市的一個閃亮名片,深圳的綠道網總長度已突破1100公里,建設里程在珠三角九市名列前茅,綠道網平均密度居于首位。
“要把宜居生態城市建設作為深圳新一輪創業的重要內容,像充滿激情抓經濟發展那樣充滿激情抓好環境建設。”2月初,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人居環境和城市管理大會,提出以城市環境大改善推動經濟轉型、提升生活質量,建設宜居生態城市,為努力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先進城市提供環境支撐。
未來深圳環境質量將達到什么標準?從今年深圳將全面實施的《深圳環境質量提升行動計劃》中可見端倪,該計劃明確提出兩個具體時間段的目標:2012年年底前,跨界河流的污染整治初見成效,河流交接斷面的水質明顯改善;空氣環境質量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得到修復,達到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復核驗收標準。2015年底前,環境基礎設施配套完善,主要河流達到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要求;大氣復合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灰霾天數明顯減少,空氣環境質量顯著提升,位列全國主要城市前茅;生態安全格局基本形成,人居環境質量與水平大幅提高。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