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八成產能閑置
汽車漸漸駛入天津漢沽區的一片濱海地帶,這里坐落著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海水淡化項目——國投電力北疆電廠海水淡化工程。目前該工程已建成日產10萬噸淡化海水產能,所用技術為從以色列全套引進的號稱全球最先進的低溫多效淡化技術,已成為國內海水淡化開發利用的樣板工程。
正是這樣一個具有全行業代表性的樣板工程,目前卻正處于產能閑置、淡化海水找不到出路的尷尬境地。
中國證券報記者在海水淡化工程現場看到,四套錯落排開的海水淡化裝置只有一臺在隆隆作響,其他三套裝置則靜靜呆著。“首期投產的這四套裝備每套設計產能2.5萬噸,目前只有一套在運行,日產淡水1.8萬噸。”陪同采訪的北疆電廠海水淡化辦公室主任助理李濤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這表明擁有10萬噸設計日產能規模的海水淡化項目產能利用率不到20%,產能閑置情況嚴重。
李濤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設計能力無法正常達產的直接成因是下游水廠對淡化海水的需求不振。據介紹,去年全年北疆電廠海水淡化產量為625萬噸,其中近400萬噸為電廠自用,其余不足1/3產量并入電廠相鄰的城市供水管網。
事實上,北疆電廠面臨的開工不足現象在當地并非特例。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目前天津已建成投產的6家海水淡化廠均存在大面積停工現象。大港區新泉海水淡化廠日產水約7萬噸,目前全部供給附近的一家乙烯生產廠作為工業用水,設備處于半停半開狀態;天津開發區的泰達新水源海水淡化廠目前已全線停產;而大港發電廠的兩套日產0.7萬噸淡化裝置僅有一套在用,主要用于鍋爐補給水,且無法滿負荷運轉。
李濤表示,北疆海水淡化一期10萬噸項目共投資了20多億元,以目前每天最低幾千噸的售水量,短期內根本無法收回成本。而設備一停轉,每年折舊費用就高達上億元。
處于產業鏈下游的供水企業也同樣在喊虧損。濱海水業集團下屬的龍達水務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公司目前每接一噸淡化水就要虧損3.5元,他們暫時對每天輸入的高價海水淡化水的差價進行掛賬處理。
國投北疆電廠
2月中旬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意見》,首次將發展海水淡化產業上升為“國策”。受這一政策利好影響,海水淡化概念股集體走強,市場紛紛預期“十二五”期間這一新興產業規模可達上百億元。
然而,中國證券報記者實地調查了解到的情況卻不樂觀。在已經基本搭建起一套完整的海水淡化產業鏈框架的天津市,呈現的是海水淡化產能閑置、全行業虧損、系統規劃缺失的局面,這或許是目前國內海水淡化產業化現狀的一個真實縮影。業內權威人士表示,成本高懸是海水淡化產業化道路上的最大障礙。不過,隨著各大城市水價改革的逐步推開及淡化技術的提升,海水淡化成本與普通水資源處理成本的差距將縮小。預計到2015年后,海水淡化產業有望真正迎來“春天”。
高成本之惑
在龍達水務負責人看來,海水淡化水目前無法被廣泛引入水廠的直接原因是其高昂的成本。目前,天津市淡水主要來源于引灤入津工程。天津市水務局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引灤入津的原水價格為1.75元/噸,加上處理工序、管網折舊,總成本約4元/噸。目前天津工業用水價格為7.5元/噸,居民用水為4.5元/噸,以目前龍達引入海水淡化水每噸售價8元來衡量,無論銷售給工業企業還是居民均存在差價倒掛。如果再加上管網輸送費用,海水淡化水的價格將更高。
“引入水廠后,后期處理的成本投入也是一筆不小開支。”該負責人說。原來,海水經淡化處理后PH值比一般自來水低,呈弱酸性。如果要直接輸入城市供水管網,長期會腐蝕傳統鐵質管網,同時還影響人飲用后的正常口感。因此,淡化水引入水廠后須進行一定的調節PH值及水質硬度的處理工序,例如將淡化水與普通水按1:3比例摻混,離子交換吸附等,這在技術上盡管沒有難度,但會直接增加水廠的供水成本。
對于水廠有關淡化水的反映,李濤表示,海水淡化企業一直都在積極與他們溝通。就水淡化成本來講,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淡化1噸海水的直接成本約4元,加上設備折舊及財務費用4元,總計8元左右。如果把目前無法運轉而白白增加的設備折舊費用攤在其中,可能要更高。
李濤表示,每噸水8元是硬性成本,北疆電廠的獨特優勢在于利用電水聯產模式,能夠通過電廠直供電降低占海水淡化成本1/3比重的用電成本投入,一般的獨立海水淡化項目成本可能要高于8元。
李濤說,海水淡化成本盡管目前高過引灤入津水,但對于天津這樣的嚴重缺水城市來講,僅靠每年10億立方米輸送能力的灤河水根本無法滿足長遠用水需求。即使南水北調工程即將建成來水,但其綜合成本肯定比海水淡化水高。而且長遠來看,海水淡化的成本海水還會隨技術的提升及規模的擴大而不斷降低。
天津海德潤滋水廠待銷的海水淡化純凈水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