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期間,北京市大興區黃村鎮垃圾轉運站一分站站長趙文中,不再像往年那樣看著滿場成堆成山的垃圾發愁了。
一套新的垃圾減量分類處理設備在這里投入運行以來,該運轉站的垃圾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前,每天200多噸垃圾運到轉運站,站里根本就‘消化’不掉。人不停、車不停,使出吐血的勁頭往垃圾處理場運送,可還是運不完、清不凈。”
早春3月,春寒料峭。記者驅車來到北京市大興區黃村鎮垃圾轉運站一分站采訪。
趙文中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自從上了垃圾減量分類處理設備,垃圾轉運站輕松多了。
記者在垃圾轉運站的大車間看到,一臺傳送機把垃圾傳送到分選室,分選室前后兩條傳送帶分別輸送出不同的垃圾,一種類似于土,另一類是廢舊電池和金屬,還有就是塑料袋等雜物。
“這整套裝置就是垃圾減量分類處理設備。”趙文中手指著運轉的機械設備介紹,這個像土的就是灰土,可以做肥料。那些廢舊電池和金屬可回收再利用。再有,塑料等雜物就是輕飄物。每天全鎮的200噸垃圾,被這套設備分選的輕飄物和雜物已經不足垃圾總數的50%,再送往垃圾處理廠,輕松多了。
“不僅節省人力,還節省財力。”趙文中說。
記者采訪了解到,趙文中所說的垃圾減量分類處理設備,出自河北涿州日新月異環保技術開發有限公司。
讓環保“日新月異”
在北京南60公里,有一座歷史悠久、人杰地靈、經濟發達、文化燦爛、古跡眾多的城市,這就是河北省涿州市。
涿州,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素有“天下第一州”美譽。清朝乾隆皇帝御筆親題“日邊沖要無雙地,天下繁難第一州”。
涿州市日新月異環保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就坐落在涿州市北二環路上。
“我們企業叫‘日新月異環保技術開發有限公司’,企業的名稱表明了我們的愿望和努力方向:通過我們企業的科研技術、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使我們的‘環保’每天都有新變化。”
涿州市日新月異環保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曉龍解釋著公司名稱的含義。
劉曉龍曾在商貿領域打拼15年。近些年,愈發使人擔憂的城鄉環境,使他萌生了向環保技術開發進軍的念頭。
“生活垃圾產量越來越大,這是困擾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劉小龍說,像很多城市一樣,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城市垃圾處理量的數字正在逐步提高。受土地資源和環境保護的約束,傳統的垃圾處理方式填埋和焚燒,面對飆升的垃圾數量,都已經力不從心,“垃圾圍城”的窘境為時不遠。
2010年3月,劉曉龍成立了涿州日新月異環保技術開發有限公司。
目前,該公司已經成為一家專業生產系列環保設備的公司,公司現有職工150余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80余人。憑借自己雄厚的研發能力和忠義誠信的經營理念,這個成立不久的現代民營科技企業,逐漸在業內名聲鵲起。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