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十二五”開局之年,2011年略顯平靜,直到今年初,各項規劃才密集出臺,而平靜的代價是未完成節能目標。
高耗能行業仍是“十二五”減排重點。
國家統計局2月22日公布的《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1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僅為2.01%,和3.5%的目標相差甚遠。
第一年未達標,無疑使得后4年的節能任務更加艱巨。
在這樣“沉痛”的背景下,2月27日,工信部正式發布《工業節能“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要求到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21%左右,鋼鐵等9大高耗能行業分別下降18%~22%,這也是國家首次明確行業的節能目標。
實際上,“十一五”期間,我國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26%。對此,美國能源基金會工業節能項目主任何平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指出,“十二五”節能減排難度更大,因此目標應該降低。他同時表示,即使完成21%,難度仍然較大。尤其是在保持工業增速8%的基礎上,實現工業能耗下降目標矛盾重重。
結構調整存爭議
《規劃》出臺的另一背景是國務院日前印發的《工業轉型升級規劃》。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個把整個工業作為規劃對象,并由國務院發布實施的中長期規劃。為了落實該規劃,各行業規劃隨后紛紛出臺。而工信部網站連發29篇對該規劃的解讀文章,也足見其重要性。
“21%的目標現在很難簡單判斷是高還是低,主要取決于未來4年工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效中心副主任熊華文如是說。
近10年來,我國工業發展發生了質的變化,部分產品能源單耗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隨著淘汰落后產能空間縮小,結構節能被認為是“十二五”的關鍵詞。
但是,結構節能也存在爭議。
目前,我國中西部地區正處在工業化初期,成為高耗能產業大規模轉移的對象。在最近舉行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對產能轉移導致的地方高耗能工業比重上升以及產能過剩問題表示擔憂,并指出“結構調整作用實際惡化了”。
工信部工業節能處處長余薇不久前也曾表示,盡管“十一五”工業節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卻出現了兩個不降反升的現象:一是工業能耗占全社會能耗的比重不降反升;二是六大高耗能行業占工業能耗的比重不降反升。
對此,工信部在《規劃》中首次提出了“區域限批”的措施,對未完成年度節能目標的地方限批新上高耗能項目。
據悉,寧夏、甘肅等西部省份2011年的節能完成情況不容樂觀,有些省份出現了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不降反升的情況。多位專家認為,西部地區將在“區域限批”方面面臨更大壓力。
但近日召開的國家發改委西部大開發工作會議依然強調,要確保西部地區連續5年增長速度超過東部地區的勢頭不滑坡。可以預見,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仍將是一對長期矛盾。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