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十一五”期間我國將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作為約束性指標而言,2012年1月11日召開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所提出的“十二五”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要求顯然更“硬”。而此次國家能源局更是祭出“倒逼機制”以期達成控制目標。
所謂“倒逼機制”,主要是指先控制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然后再具體落實到各省市,各省市只能按照配額進行能源消費,如果超量就必須花錢買清潔電力,由此督促各省市在節能領域加大力度。
事實上,“十二五”開局之年的2011年,關于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的爭論便不絕于耳。在各地方政府抵觸情緒四起之時,諸多業內專家卻紛紛表示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政策必須出臺。在接受《中國投資》雜志專訪時,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的觀點頗具代表性,他對記者表示:“不控制能源消費總量,中國將在能源供應、國際壓力以及國內環境壓力三方面難以為繼”。
我國清潔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從2000年的6.4%上升到了2009年的7.8%,年均上升不到0.16個百分點,“十一五”期間清潔能源比重年均上升0.25個百分點。如果要達到“十二五”規劃要求,則清潔能源的比重年均需要上升0.67個百分點。在水電開發遇到環境問題、風電遭遇技術問題、核電面臨福島核事故問題的背景下,清潔能源的比重達到11.4%顯然頗有困難。
而我國目前的經濟增長短期內顯然難以擺脫對固定資產投資的依賴,由于居民實際收入水平在短期內較難出現穩定提高,消費也就難以出現實質性上漲。
再從產業結構看,我國目前仍處于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化發展階段,第三產業要在全國范圍內有很大的提升還是比較困難的。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不到43%,比2009年下降了0.46個百分點。因此,以傳統工業為代表的較高能耗產業不太可能在短期內被戰略性新興產業取代。
因此,當提高能效、節約能源已經成為當今中國不得不為的選擇時,各方期待設立能源消費總量的“天花板”能夠從根本上逼出中國經濟的清潔轉型之路。然而面對節能這項系統工程,我們究竟應該何去何從?
3萬億市場規模
2010年9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把節能環保產業作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時,節能產業便被寄予了厚望。
整個“十一五”期間,中國單位GDP能耗降低19.1%。而這一目標在“十二五”被確定為16%。在接受《中國投資》雜志專訪時,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認為,從數字上看,16%低于上一個五年的19.1%,但通過測算,“十一五”期間,我國完成的節能量為6.3億噸標準煤,而“十二五”期間要實現的節能量為6.7億噸標準煤,實際上高于“十一五”標準,這也就意味著未來我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