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綠色建筑、建筑節能,江蘇新源節能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正洪就會變得滔滔不絕。這家原先做新型鋁塑門窗的建材公司,因看好合同能源管理市場而轉型為專業節能解決方案提供商,不僅能提供節能保溫的門窗、玻璃貼膜等綠色建材,還能為客戶量身定制一攬子的節電節水方案。
讓李正洪欣慰的是,2010年4月2日,國務院轉發了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四部門聯合起草的《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的意見》,與之配套的操作細則《合同能源管理技術通則》國家標準也于2010年8月9日發布,2011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蹣跚前行十余年之后,與眾多建筑節能企業息息相關的合同能源管理行業,終于迎來了大發展的春天。
雙贏的“合同”
所謂合同能源管理,是指節能服務公司通過與業主簽訂節能服務合同,為客戶提供包括能源審計、項目融資、設備采購等一整套的節能服務,并從客戶進行節能改造后獲得的節能效益中收回投資和取得利潤的一種商業模式。
這是一種雙贏合作,業主可以“零投入”實現節能減排,節能服務公司通過正確評估技術風險、科學實施能源管理,同樣可以獲得一定經濟效益。
歐美發達國家在上世紀70年代能源危機后,就開始全面推廣這種全新的能源管理方式。目前,包括合同能源管理在內的節能服務在這些國家已形成一個龐大的產業。
1998年,在我國政府與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基金共同實施的一個節能促進項目中,第一次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機制。其后十余年間,我國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在數量上雖有增長,但整個節能服務市場卻一直沒有達到業界預期的發展目標。
“到2009年底,我國擁有節能服務公司502家。與國際上比,發展水平仍然十分落后。比如人口只有我國十四分之一的瑞典,其擁有的節能服務公司數量,卻是我們的近8倍。”國家節能中心主任李仰哲說。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合同能源管理之所以發展緩慢,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政策層面缺乏可行的操作細則,甚至連統一規范的合同文本都沒有;二是因為對合同能源管理認識不足,導致市場環境不成熟。北京一位節能服務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實中,很多客戶更愿意選擇直接買設備的方式進行節能改造,對于這種以“雙贏”為基礎的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一時還難以接受。
《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的意見》出臺后,合同能源管理市場迅速升溫。據不完全統計,該意見出臺后一周內,新注冊的合同能源管理公司數量超過500家,相當于前十年的總和。節能服務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地涌出,看好的正是我國建筑節能領域巨大的市場需求。
破解“融資難”是關鍵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節能服務的投資收益回報時間通常較長,至少需要5年甚至更長。合同能源管理的商業模式,決定了節能服務公司需要提前墊付資金,但絕大多數節能服務公司都是中小型企業,資金壓力成為企業發展的頭號問題,一旦簽約項目增多,公司墊付資金量就會增大,很容易造成公司現金流的中斷。
“這個問題很現實,也是最讓我們頭疼的事。”北京創綠節能服務公司總經理趙福生告訴記者,節能服務公司實際上屬于服務產業,不像工廠一樣有大量資產可以作抵押。到銀行去貸款,銀行基本上都會問同樣一個問題:你拿什么作抵押?
來自科技部的一份報告顯示,我國的節能服務公司有92%面臨融資困難,如果能夠順暢融資的話,至少一半以上的節能服務公司發展速度會提高1倍,“融資難”已成為合同能源管理市場發展的最大挑戰。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