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1985年12月,在青島冰箱總廠一個倉庫里,當張瑞敏掄起鐵錘,砸向質量不合格冰箱的那一瞬間,他肯定沒有想到,二十四年后,他手中的鐵錘,會成為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館藏文物。
2009年4月,中國國家博物館對外宣布,張瑞敏帶頭砸毀76臺不合格冰箱時用過的鐵錘,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為國家文物,文物編號為:國博收藏092號。
博物館的相關人員表示,這把砸毀不合格冰箱的“海爾鐵錘”雖然不會說話,但是它活生生地反映了在那個時代中國企業、中國企業家抓產品質量的歷史,為后來的企業、行業樹立起一個典范,所以,它是一個劃時代的文物。
“13條軍規”
1984年,34歲的張瑞敏被派到青島市電冰箱總廠擔任廠長。雖然叫“電冰箱總廠”,但當時它不過是一個只有800多人的街道小廠,而且已經累計虧損了147萬元。147萬在今天看來不算什么,但在當時卻是一個天文數字。
青島市電冰箱總廠向來以難于管理而著稱,此前短短一年時間里,先后有三位廠長因工廠生產的電冰箱質量不好,賣不出去,認為這個廠子沒有發展前途,而主動申請調動。這才有了張瑞敏臨危受命。
剛開始,張瑞敏積極下車間,與工人們一起生產勞動。很快他就發現,工廠缺乏有效的管理,員工也缺乏質量意識。雖然也頒布了一些管理制度,但很少有人認真執行。廠里的一些男工甚至懶得去廁所,就在車間外的墻角處小解。
對此,張瑞敏很快就頒布了13條管理規定,其中就包括禁止隨地大小便。這13條規定的制定,拉開了青島市電冰箱總廠現代化管理的序幕。
當時,國內同業紛紛從國外引進家電產品的生產技術和設備,青島電冰箱總廠也不甘落后。據當時任青島市電冰箱總廠副廠長的楊綿綿回憶,張瑞敏到北京去申請引進項目的時候,坐火車沒買到坐票,他就帶著馬扎上火車。在北京時,張瑞敏經常在馬路邊買點花生米之類的零食充饑。
1984年年底,項目跑下來了,張瑞敏去了一趟制造業大國——西德。張瑞敏在德國成功與德國利勃海爾公司簽約,引進電冰箱的生產技術和設備。
在德國的一天晚上,恰好是當地的一個節日,天空中燃放著絢麗的焰火。陪同張瑞敏的德國人指著焰火說:“這是從中國進口的煙花。中國的工業落后,但你們祖先的四大發明非常棒。”
盡管說者無意,但他的話還是傷到了張瑞敏的自尊。當天晚上,張瑞敏躺在賓館的床上,輾轉反側,“難道我們還要躺在祖先的發明上睡大覺嗎?中國一定要創建屬于自己的世界名牌!”
為了實現創世界名牌的承諾,張瑞敏暗下決心,先把引進的這個項目做好。
砸毀了兩年的工資
要創世界名牌就必須抓質量管理,但當時海爾生產的電冰箱質量一直很不穩定。雖然張瑞敏一再向工人們強調遵守質量管理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但工人們蔑視規則,不遵章守紀的陋習并沒有完全改變。
1985年12月的一天,張瑞敏的一位朋友要買一臺電冰箱,從海爾正在銷售的電冰箱中,挑了很多臺都有毛病,最后他只能勉強拉走了一臺。與此同時,張瑞敏收到一封用戶來信,反映海爾生產的電冰箱存在著嚴重的質量問題。
張瑞敏立即帶領管理人員去倉庫檢查,發現倉庫里同一批次的400多臺電冰箱中,竟然有76臺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