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比坐了一趟過山車,以前多晶硅片最高時一片能賣68元,現在一片只能賣8元,而每片的成本就要11元?,F在太陽能光伏企業可以說是在虧著賣!”昨天,寧波一位熟悉太陽能光伏行業的人士告訴記者。
光伏、太陽能、新能源……這些名詞曾經被無數光環所籠罩,前景一片光明,一度吸引了無數投資商的關注。如今,隨著歐美市場的持續疲軟,光伏產業遭遇“寒冬”。
光伏企業步履艱難
“杉杉尤利卡”是鄞州區最早涉足光伏的企業,擁有6條生產線200兆瓦年產能,但目前只要開動兩條生產線就能“喂飽”訂單。
“4月份,我們2條價值近2億元的德國進口生產線投入使用,沒想到德國、意大利等光伏大國就發布了削減補貼的消息,歐洲市場對光伏產品的需求由此銳減。”該公司一位人士說,現在企業只能收縮規模,減產減員,蟄伏過冬。
鄞州區另一家光伏企業“鑫友光伏”則深陷收款泥潭,被外商拖欠上億元資金。歐美市場是“鑫友”銷售的“主戰場”,歐洲光伏大國的削減措施,導致當地光伏產品推廣部門無力向“鑫友”有效購買產品。1~10月份,該公司的訂單銷量比去年增長75%,但卻不見資金入賬,外商請求延長2~3個月的付款期。此外,近期發生的美國“雙反”調查,直接導致企業在美銷售受阻。目前,“鑫友”積極應對市場環境的變化,除了把成本訂單分派給常山、上海的單道工序的小企業以求降低成本外,還和中科院寧波研究所合作,開發光電轉換率更高的光伏產品,目前正進入試用階段;從臺灣等地引進11名技術、銷售人才;尋求國內原料供應商,替代國外進口等。
據記者了解,除鄞州區外,慈溪、寧海、北侖等光伏企業相對集中的地方,也有好幾家光伏企業停產或減產。
放眼全國,當前,中國半數以上的中小電池組件企業已經停產,30%大幅減產,而10%至20%小幅減產或正在努力維持,并已開始不同程度裁員,我國光伏產業正式進入“寒冬”。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從今年年初到現在,原材料到終端各個環節產品的價格跌幅都在60%以上,僅以多晶硅原料為例,從年初的70多萬元每噸跌到目前每噸20萬元左右。據介紹,這已跌至大多數多晶硅生產企業的成本點以下。
有老板慶幸投資慢一步
光伏產業,當初被視為一個“香餑餑”,吸引了不少企業追逐,這中間也成就了一些企業,但對另一些企業來說,光伏產業成了一個燙手的“山芋”,讓企業陷入了騎虎難下的困境。“我們真的不應該盲目進入這個行業。”鄞州一家光伏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公司主做晶硅切片,由于只做單道工序,日子更難過,今年肯定要賠錢了。
也有企業慶幸自己沒有在這一領域投資。江花玻璃科技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計劃在慈溪慈東工業區建設一個生產太陽能光伏玻璃的項目。這種玻璃,既可以當玻璃用,也可以用來作光伏發電。“幸虧我們的投資慢了一步,不然投資下去就麻煩了。”該公司總經理王賢明告訴記者,這個項目投資額比較大,有3億多元,但后來在能耗考評中,因為能耗較高而未獲批準。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