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頭在外”受制于人
“嚴重依賴國外市場的中國光伏產業只能看別人的臉色。”一位長期觀察光伏產業的專家告訴記者,國內光伏產業嚴重依賴國外市場,而且是“兩頭在外”,一頭是產業鏈上游的硅料和設備依賴進口,另一頭就是產業鏈下游的光伏產品應用幾乎全部用于出口。
今年以來,受歐債危機影響,歐洲各國紛紛削減光伏補貼,原本占據世界光伏裝機70%以上、占中國光伏電池出口80%的歐洲市場需求大幅下降。外部市場供求關系的急劇變化,造成了如今世界光伏市場整個產業鏈產品價格慘烈暴跌。
歐洲市場疲軟,雪上加霜的是:美國這一光伏新興市場,也有可能變為泡影。今年10月19日,美國7家太陽能制造企業共同發起一項針對中國公司的聯邦貿易訴訟,指責中國太陽能企業在美國及全球市場上“傾銷”太陽能產品,并要求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產品征收反傾銷和反補貼關稅。11月8日,美國商務部正式對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板)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這是美方首次針對中國清潔能源產品發起“雙反”調查。
另一方面,國內企業“一窩蜂”式地盲目涌入光伏產業,導致產能過剩,價格戰使利潤空間壓縮。從2000年可以說是我國的“光伏元年”,到2010年,我國已經是連續4年從產能到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形成了多家世界級的光伏產品生產企業。目前,中國的光伏產品生產企業已在400家以上,其產能在2009年就已供大于求。寧波的光伏企業近年來也發展迅速,涌現了寧波日地太陽能、寧波啟鑫、東方日升、杉杉尤利卡和百事德等光伏企業。
期待能有市場培育措施
價格暴跌、產能過大,其結果只能是行業的殘酷整合。一大批中小企業肯定面臨被淘汰,大型企業如果成功挨過寒冬,將會變得更具競爭力。
“此時此刻,我們非常期待政府有關部門能啟動市場培育手段。”慈溪一家光伏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如果任憑中國光伏行業自由調整,將給國家帶來不應有的巨大損失,政府部門應當通過多種手段,引導光伏行業的調整和發展。
業內專家認為,即使沒有“雙反”也應提高對國內光伏產能的消化能力。而國內市場的啟動必須步入理性軌道,許多地區在規劃光伏建設時更多是出于拉經濟發展的目的,沒有全盤考慮電網的接納容限問題,加上當地電源結構和電力消化能力有限,導致了建成的光伏電站有力使不出的狀況。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