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不斷的大霧天氣給北京的“藍天”蒙上陰影,近期公眾關于空氣質量的猜測和議論頗多。昨天,市環保局做出回應,奧運會后首都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藍天”數逐年上升。部分污染物濃度呈逐年減少趨勢,可吸入顆粒物污染雖重,但未出現惡化現象。下一步,本市將采取控制燃煤污染,加大淘汰老舊車等四項措施進行污染防治。
前10月一級天數超去年全年
2008年以來,本市狠抓大氣污染防治,采取綜合治理措施,強化大氣環境質量改善,到2011年,空氣質量持續提高,部分指標有所改善。
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杜少中介紹,空氣質量應該以每年的數據做對比,從2008年到2010年,北京的空氣質量不像1998、1999年那段時間提高幅度那么大,但是每年也都在以一定的速度增長,而且北京二級天的數量和質量都在提高。最近五年的空氣質量統計數據可以佐證這一判斷,從2008年到2010年北京的“藍天”數分別為274、285、286,達標天比例逐年上升,分別為74.9%、78.1%、78.4%。
市環保局監測數據顯示,2011年1月至10月,本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239天,占前10個月總天數的78.6%,比舉辦奧運會的2008年同期增加7天。其中,一級天數達到63天,超過2010年全年一級天數的總和,比2008年同期還多12天,一級天數比例明顯上升。
而從主要污染物濃度來看,與前三年同期監測數據相比,2011年前10個月,本市空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達到國家標準,二氧化硫濃度呈逐年下降趨勢,二氧化氮濃度與2008年相比略有上升。與2008年相比,今年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超過國家二級標準,但年均濃度保持穩定,呈下降趨勢,未出現惡化現象。
10月超標天
是擴散條件不利造成
10月本市多次出現的空氣質量污染過程,主要是氣象擴散條件變差所致。
據了解,10月份以來,本市共出現三次較長時間的大霧天氣,包括8日至10日、20日至23日、27日至10月底,共造成9天空氣質量超標。大霧前后全市排放總量未發生明顯變化,伴隨霧天出現的靜風、逆溫、濕度大等不利氣象條件,致使大氣污染物快速持續累積,污染物超標。這三個過程不僅影響北京地區,同時影響華北地區,周邊城市空氣質量均出現超標。
2008年至2010年同期均出現過類似污染過程,這是華北地區多年來這一時期的特征。
27個站點
測出本市空氣質量
據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多年來,北京市空氣質量監測嚴格執行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相關制度,監測數據真實可靠,這些數據與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中科院、北大、清華等單位開展的空氣質量研究性監測數據總體一致。
早在1983年,本市環保局就從美國引進了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系統,并于1984年6月正式投入運行,自1999年開始,該監測網絡逐步完善,目前,北京市空氣質量監測網絡由27個空氣質量監測子站和監控中心組成,監測范圍覆蓋全市各個區縣,每天對大氣污染物進行監測并向社會公布監測信息。
本市還建立了嚴格的空氣質量自動監測質量保證系統,實施了量值溯源、標準傳遞、自動校準、手動標定、預防性維護、比對測試等一系列質量保證措施。儀器通過了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質控樣品考核和國家計量認證的評審和檢查,保證了空氣質量監測數據的科學準確。
在27個監測子站中,有15個監測點是市控站,還有12個是國控站,分別位于定陵、萬柳、順義新城、昌平鎮、懷柔鎮、東四、官園、古城、奧體中心、天壇、農展館和萬壽西宮。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