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培訓”,這個常被我們掛在嘴上的管理解決方案,長久以來,有被過度神話或過度使用當做“管理萬靈丹”的趨勢。
全球企業每年針對培訓的支出十分龐大,培訓費用與銷售費用的支出,已經儼然成為管理費用中最不能被忽略、最不得不重視、也最急迫需要被檢討成效的項目。我們在這里要說的是,企業進行培訓的實際效果,也有力有未逮的時候,企業不可以動輒將發生的管理問題,一股腦兒的留給培訓去解決。
企業該如何重新清楚定位培訓呢?培訓在管理上有哪些似是而非、模糊不清以及誤用?
首先,讓教育的歸教育、培訓的歸培訓。我們不能把教育和培訓混為一談。所謂教育者,是人格特質與價值觀的形成過程,它是一個極為漫長的成長蛻變階段,它是國家教育、民族教育、社會文化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宗教教育與同儕教育等等的一個綜合體。教育是累積多年的一套行為塑造過程,極為深遠、極為綿長。從教育的影響產出端來看,更能洞悉它的影響力究竟在哪。教育的影響,在人格特質、價值觀、態度與情操等較為隱性的職能條件。如果按照職能管理(competencymanagement)的架構將人的職能劃分為ASK三者(attitude態度、skill技能、knowledge知識),教育所及乃在于態度,最多是影響到未來對于學習技能或知識時的一種態度或習慣。而企業對于個人的培訓,則沒有這么長投資與等待收割的時間,事事須追求成本效益,追求投資收益,追求即學即用、解決問題,是在解決較為顯性的職能條件技能與知識。想要窮盡職場數年的時間,去“教育教化”一個人,是無止境的沉重目標,是不切實際的,企業即使逐年編列再多的預算,也難以持續。企業倘要解決態度的問題,只能在晉用新人時多做縝密的篩選(直接接手好態度的員工),一旦報到上班,只能用紀律、規定、獎懲與激勵制度去影響態度(也無法改變態度),而不是用培訓的手段來處理。過去有一家企業,因為組織士氣低落,請我去給他們上一堂提升士氣的課。我要求他們做兩件事而不是上課:①檢討工作內容、修改考核激勵制度;②舉辦一次競賽活動或組織員工旅游一次。結果取得了驚人的效果。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