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至29日,記者跟隨皖浙青年志愿者隊伍,從源頭六股尖啟程,開展新安江環保考察活動——“生態補償”呵護新安江
“以前,我們都把生活垃圾直接倒在新安江里,從去年開始,我們每天只要把生活垃圾放在家門口,村里有人專門來收集生活垃圾,再也不會往江面上倒垃圾了。”住在新安江邊的歙縣深渡鎮漳潭村村民張桂梅對記者說。
碧波蕩漾的新安江,像一塊沒有任何瑕疵的翡翠。順流而下,即使是在相對平靜的拐角水域,也難尋漂浮物的蹤影。徒步中,正遇到保潔員方林鳳,她告訴記者,從各個村民家中收集的垃圾,運往處理點集中填埋。“政府每個月給我500塊錢工資,錢多錢少不是最主要的,現在看到江面垃圾越來越少,生態越來越好,作為新安江養大的人,打心底高興。 ”方林鳳說。
“到9月份,收集來的垃圾都送垃圾焚燒爐里處理,我們一個鄉鎮要建立2個垃圾焚燒爐,造價220萬元,政府是在拿真金白銀補償新安江的生態環境。 ”歙縣坑口鄉鄉長金自力介紹說。據了解,結合民生清潔工程,新安江流域沿途418個自然村環建立保潔隊伍,負責轄區內及交通干道兩側垃圾清運和公共區域的衛生保潔,做到垃圾統一收集、統一處理。
以“陣地戰”為主,靈活快捷的人力打撈船不停地巡邏;以“游擊戰”為主,在江岸邊有“打撈者”手執四米長網兜來回走動。 “我不是保潔員,我是溪區市容管理行政執法局的一名城管。我來新安江延伸段打撈垃圾有五個月了,這里的漂浮物主要是新安江干流漂來的,現在越來越少了。 ”被太陽曬得漆黑的程力說。他腳邊堆集著從江面撈上來的垃圾,以樹葉、水草、樹根為主。
“這里曾經有2400戶人家,基本生活用水處于自流狀態,垃圾大多直排到新安江,現在實施新安江延伸段綜合開發項目后,一年16萬噸的污水不再直排,1500噸的垃圾也得到了有效處理。 ”黃山市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16公里長的新安江延伸段,組建7支打撈隊對新安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漂浮物進行打撈。記者在新安江延伸段南邊看到一棟白墻黑瓦的建筑,介紹人員說那是一座正在晝夜不停工作的污水處理廠。 “城區居民的生活污水全部經過處理,達到標準,才會排放到新安江。 ”
“去年我們村旁的水泥廠還在生產,今年就搬走了。 ”休寧縣六股尖鶴城村村民王曉東說。順江而下,記者和環保志愿者們一路走一路看,沒有發現一家沿江而建的企業。黃山市采取“關停并轉”等綜合措施,3年內完成沿江化工企業搬遷入園和改造升級工作,并規定在園區之外不再批準建設新的化工等項目。
近年來,新安江流域綜合治理不斷推進,“生態補償”機制呵護美麗新安江。黃山市計劃用3年-5年的時間,實施新安江流域綜合重點項目50個以上,投資總規模突破400億元,其中2011年安排資金投入80億元以上。通過項目帶動、綜合治理,確保境內流域地表水質優良率達100%,城鎮集中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100%。(張岳)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