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重拳重點指向的鉛蓄電池產業,今年遭遇了其發展史上的一個“多事之秋”,血鉛事件、環保核查、停產整頓等聲音不絕于耳。
業內人士稱,環保整治只是一個開頭,鉛蓄電池業的相關產業政策還將陸續出臺,更多的企業將被淘汰出局,預計現有3000家企業中有九成不達標。行業面臨的不只是“休克”,大部分企業面臨的是滅頂之災,此后才會迎來行業的“重生”。伴隨著產業集中度的提高和產業技術的升級,作為業內龍頭,部分鉛蓄電池和鋰電池上市公司的未來前景被市場看好。
政策給力九成出局
鉛蓄電池行業洗牌的直接影響因素是相關產業政策的出臺,尤其是環保政策。正如一位業內人士所說,如果沒有環保政策的約束,鉛蓄電池行業的結構調整仍會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因為環保工作做得好的企業并不能在競爭中占得優勢,通過市場競爭淘汰落后產能的難度很大。
現有文件中可以查到的較早針對鉛蓄電池行業污染防治情況的是工信部2010年11月26日發布的《電池行業重金屬污染綜合預防方案(征求意見稿)》。該文件提出,2013年底前,淘汰鎘含量大于0.002%的鉛蓄電池,淘汰20萬千伏安時/年規模以下鉛蓄電池生產企業;限制新建50萬千伏安時/年規模以下鉛蓄電池生產項目(不含先進新型鉛蓄電池).
來自上述文件的信息顯示,我國現有電池生產企業約4000家,其中涉重金屬企業2400家,包括鉛蓄電池2000家。據測算,2009年電池企業排放含重金屬廢水總量1200多萬噸,其中鉛蓄電池企業排放廢水1000多萬噸;產生含重金屬固廢22余萬噸,其中含鉛固體廢物21余萬噸,含鎘固體廢物約4000噸。
真正大規模的環保整治始于今年。3月28日,環保部、發改委、工信部等9部委聯合召開電視電話會議,部署2011年環保專項行動,環保部副部長張力軍在會議上表示,今年環保專項行動的首要任務是對鉛蓄電池全行業進行徹底排查。此前的2月份,《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獲國務院正式批復。
9部委相關負責人用六個“一律”對鉛蓄電池行業排查提出要求:環境保護、安全設施、職業健康執行不到位的、污染治理設施不達標的、無危險廢物資質從事鉛蓄電池回收的、不能依法達到衛生防護距離要求的四類情況一律停產。并表示環評不過關的一律停建,發生重大鉛污染的一律追究責任。
5月18日,環保部進一步下發《關于加強鉛蓄電池及再生鉛行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對企業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落實防護距離、建立重金屬污染責任終身追究制等提出要求。在6月3日國新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環保部副部長李干杰還表示,將用最嚴厲的手段來全面整治鉛蓄電池行業、鉛再生行業,努力遏制鉛污染事故多發的態勢。
受政策影響,南都電源、臥龍電器等相關上市公司陸續發布停產整頓公告。事件進展到目前這一階段,行業開始期待整頓之后的復產。不過,來自業內的消息稱,不是所有企業都能順利復產,預計7月底環保部將公布通過環保核查的鉛蓄電池企業名單。而經過此前的摸底調查,鉛蓄電池企業數量比工信部公布的2000家還要多出1000家。預計其中80%的企業將無緣上榜,主要是環保不達標的小企業。
另據透露,工信部正在著手制定鉛蓄電池生產企業和回收企業準入條件,規定新建企業不得低于50萬千伏安時產能規模,老企業低于20萬千伏安時產能規模不允許繼續生產。鉛蓄電池企業的數量將被整合至300家以內,這意味著3000家鉛蓄電池企業中有九成將被淘汰出局。
弱者淘汰 “剩”者為王
即將被淘汰出局的企業,無疑面臨的是滅頂之災,而有望留存下來的“剩”者,則將充分受益于行業集中度的提高和坐享行業景氣的上升。
據業內人士介紹,鉛蓄電池行業此前準入門檻低,企業小而散,許可審查不嚴,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復建設,產品結構粗放,部分小企業裝備和環保設施落后,生產成本低,產品質量差,以低價參與市場競爭,造成產能過剩、市場混亂和環境污染。
進入鉛蓄電池行業只要產品通過質檢總局委托的沈陽蓄電池研究所的檢測就可以,平均費用大概為每家企業1萬元。“只要交錢,幾乎沒有企業不能通過檢測”。而要真正實現環保達標,企業需要在環保設備方面投入幾千萬元甚至上億元,每年的維護費用達到幾百萬元。
“高污染不等于環境污染,企業只要嚴格遵循國家環保規定,是完全可以有效控制污染的。”業內人士稱,按照美國經驗,鉛蓄電池的用鉛量占全國用量的95%以上,但是鉛排放量僅占總排放量的1.5%。2008年美國政府已將鉛蓄電池生產從主要鉛污染源中排除。可惜,中國的鉛蓄電池企業此前不重視環保,這直接招致行業碰到現在的困境。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