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環境保護面臨的問題錯綜復雜,如何抽絲剝繭厘清工作的方向和重點?站在環保圈子里看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思維或多或少會有局限。跳出環保工作的框架,審視農村以及農業的環境問題,也許能看到現代文明帶給農村的沖擊,發現農村環境問題的根源。
為此,本報記者近日分別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環境政策與環境規劃研究所所長宋國君、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農村環境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王曉毅、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昕,希望通過不同領域的專家視角,看到我們未曾關注的天地。
在農田里日復一日勞作的農夫,是否已經感受到傳統工業文明及隨之而來的外來污染對他們的沖擊? CFP供圖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政策與環境規劃研究所所長 宋國君
農村環保最大問題在哪?
農村環境保護最缺的就是信息。基礎信息不足,認識肯定不到位,工作的針對性就不強,行動的合適性也就無法判斷。
中國環境報見習記者趙娜
我國目前開展農村環保工作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應該怎么解決?記者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環境政策與環境規劃研究所所長宋國君教授。
問:您覺得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答:農村典型的污染問題是非點源污染,而農村非點源污染最終是對水體的污染。與城市相比,農村的工業點源少,污染主要來自種植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養殖污染源。農藥、化肥流失,生活污水排放,生活垃圾、畜禽糞便隨意堆放等,最終導致水體污染。
問:農村環境保護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該怎么解決?
答:農村環境保護最缺的就是信息。我國的環境統計制度主要針對工業及城鎮污染排放情況,對農村非點源的排放情況(不一定是排放量本身的統計)統計頗有不足。基礎信息不足,認識肯定不到位,工作的針對性就不強,行動的合適性也就無法判斷。
因此,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機制。一方面,為農民建立知識平臺,比如建立一個農村環境保護的專有網站,讓它成為宣傳、教育、培訓的平臺。
另一方面,開展農村環境保護問卷調查,收集農村環境保護信息。通過對農民和村鎮干部的問卷調查,可以獲取農村環境狀況和污染狀況的信息。我們曾經在遼寧省本溪縣做過農村污染調查研究,有不小的收獲。問卷調查成本低、獲得的信息代表性強。在環境監測起步水平較低的農村地區,開展問卷調查無疑是一種快速、節約成本的信息獲取方式。除此之外,還要設立農民觀察員。
問:遼寧本溪的農村污染調查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在本溪收集的數據有哪些意義?
答:這次調查涉及本溪全縣10個鄉(鎮)、98個行政村,獲得91份有效調查問卷,內容涵蓋了每個村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各種重要指標。基于調查分析,能夠識別出農村環境面臨的共性問題。例如在本溪縣和大同縣(也做過類似調查),我們發現農村垃圾隨意堆放,缺乏有效管理,村民對此意見很大。在本溪縣,一些沼氣扶持政策和項目缺乏科學的評估,資金使用也面臨一些問題。
目前,我國絕大部分地區的環境監測能力最多只覆蓋到縣(縣城鎮),現有的農村環境監測統計極其缺乏。此次調查為農村環境信息的收集做出了探索,可以作為今后縣域及以下地區建立環境監測機制的框架。
同時,此次調查主要基于環境規劃角度開展,可以說是對農村地區的環境規劃模式開展了一次從理論到實踐的嘗試。這也可以作為對政府部門統計數據的有益補充。
問:除了信息問題,在農村開展環境保護工作還有什么制約因素?應該如何破解難題?
答:農村環境保護缺乏穩定、充足的資金來源。我國農村環保資金往往是臨時的、短期的。近年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整治農村環境發揮了一定作用,但環保投入畢竟有限。
要想做好農村環保工作,需要建立穩定而有標準的農村環保資金投入制度。2009年以來,我國推行了“以獎促治”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2010年起,我國啟動了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項目。這些項目支持了部分村鎮的環境整治,對農村環境保護起到了積極作用。
我認為,國家應當在這些局部地區開展示范項目的基礎上,提出全國性的、長期的農村環保資金投入制度建議,有計劃地向農村環保領域投入資金。
持續的投入領域不但包括基礎設施,還包括知識和技術培訓。國家可以每年拿出占GDP一定比例的數額投入到農村,并且形成資金持續投入機制,甚至可以每年都增加0.01個百分點。農村投入的邊際收益很大,這些投入就能讓農村環保工作大有所為。
問:很多農村沒有專門的環保工作人員,這對開展農村環保工作有何影響?有哪些建議?
答:我國農村環境保護機構基本上是空白,一些鄉鎮政府雖然設有環保員,但往往身兼其他職務,在環境方面僅起到上傳下達的作用,而村委會普遍能力較弱,也無法擔負起環境管理的責任,我國農村環境管理體制不健全。
農村環境管理模式可以是多樣的,目標是適合所在地區的特點,具體包括政府直接管理模式、村委會自主模式以及兩者之間的合作模式。
以建立農村環境管理合作社為例。合作社可以作為法人機構,政府可以與其簽訂管理契約,規定其開展環境管理的職責范圍、目標、資金機制、監督機制等內容。一般來說,建立的合作社是與村民有著良好關系的組織,可以有效實施具體管理。政府只要對合作社提供技術指導、資金支持并對效果進行監督即可。
要破解農村環境問題,就需要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在社會背景下的農村環境問題的本質是什么?記者采訪了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農村環境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王曉毅。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