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館的設計師曾表示,在日本館內游覽“重要的不光是你看到了什么,而是你感受到了什么”。
不過兩個動詞的變化,讓我們對日本館本身的藝術性及它所要展示的作品充滿興趣。
一件好的藝術作品所要訴求的,也不光是觀者看到了什么,而是在內心深處是否有相同的感動,并能激發思考。
當日本這個鄰邦展現出對地球真摯的熱愛,對自然探索的熱情,帶著在節能領域的優異成績來到二○一○年的上海,除了歡迎的掌聲,我們更應該懷著一份超越往常的思考的熱忱。
自然資源的利用
在2005年的愛知世博會上,作為開幕亮點,日本的第一條磁懸浮投入運營。然而世博會要想展示的并非是大家想象的諸多高科技產品,而是提倡從全球范圍來尋求各種課題的解決方案。而作為本世紀第一屆世博會,愛知世博會想要闡明的是21世紀人與自然的關系,于是以“自然的睿智”作為主題。
本屆世博會,日本館的姿態依舊表達了對自然的無窮探索―――這個龐然大物高24米,形似一個半圓形的大穹頂,由于外部呈銀白色,贏得了人們“太空堡壘”的贊嘆。這樣的設計風格,走的是超現實主義路線?靈感來自于人們對于外太空的想象?
設計師只用“呼吸”二字淺淺概括,透過有些張揚、有些超現代的建筑外觀,其實,日本館的主題理念仍舊與五年前一樣,是愛知世博會的繼承與延續:這是一座與自然共呼吸的建筑。它的墻面是含太陽能發電裝置的外膜,而整個展館設計上采用了環境控制技術,讓光、水、空氣等自然資源被最大限度利用。館內的陳列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大展區。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這個區域里,我們能看到自己的文化歷史:熟悉的漢字以及中國傳統建筑等等。
地下建筑的精神
日本各類藝術創作都帶著非常濃郁的民族特征,曾有藝術評論家說日本的藝術中有一種共同氣質,“他們不只是號稱注重傳統藝術,而是真正從傳統和現代藝術中吸收那些最精華的成分,這種吸收的方式不只是停留在議論上,而是通過不間斷的實踐來積累經驗和感受,用直覺解讀任何一件好東西。”
從日本的建筑上就可以看出這種氣質,無論是標志性的東京塔、聞名遐邇的桂離宮、歷經滄桑的江戶城,還是那些并非旅游勝地但一樣各具特點的當代建筑,建筑是日本氣質的一個標志,對當下生存環境的思索、人文精神的繼承,處處透出創意的新氣息。而日本的地下建筑也是舉世聞名的,只要大一點的城市,都會有多姿多彩的地下街。擁擠的生存環境讓日本人在地下充分拓展生活空間,那是另一個世界,便利、娛樂幾乎與地上一致,并且讓交通變得更便利。凈化空氣裝置,令地下空氣反而更清新。從不斷擴大的地下建筑上,科技與藝術再一次實現漂亮的結合,這也是日本藝術的精神之一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