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是廣東省廣州、深圳、東莞、惠州、河源等地以及香港特區的4000多萬城鄉居民的主要飲用水源。如今,其源頭保護卻面臨尷尬。
日前,記者深入東江源頭江西尋烏縣和廣東連平縣等地調查,發現當地為保護水源作出巨大犧牲,經濟發展嚴重受限;相應補償遲遲難以落實,導致農村經濟脆弱,居民生活困苦,防污治污缺資金、缺技術。
“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相隔千萬里,共飲一江水。”有識之士呼吁,區域有分界,污染、環保無分界,流域上下游地區唯有同心協力,互相扶持,才能保東江之水長清。
窮——
水源地群眾生活困苦,缺乏保護水源的積極性
江西省尋烏縣三標鄉東江源村海拔700多米,全長562公里的浩浩東江,源于村里椏髻缽山間的一道小山泉。
4月的山中,涼意陣陣、霧氣蒙蒙。記者在東江源村看到,零星散落山間的黃土坯房破敗不堪;僅有幾十名學生的村小學,除掉光了漆的課桌椅外沒有其他的教學設備;蜷著袖子躲在屋檐下的老人一臉滄桑,偶爾碰到一兩個穿著舊中山裝和破解放鞋的老農在田間勞作……所有的景象透出一個字——窮,與想象中的“世外桃源”相去甚遠。
“尋烏有‘稀土王國’和‘中國蜜桔和臍橙之鄉’的美譽,不缺發展的底子,但保護東江源頭的重任,不允許我們發展。”尋烏縣水利局局長曾邑峰對記者說,橙樹要使用農藥化肥,導致水土流失和污染,而開礦的污染更是不言而喻,沒法靠吃資源飯來發展。
近年來,尋烏縣陸續關閉了100多個污染礦點,對坡度在25度以上的果林,實施退果還林,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縣委書記馬玉福介紹,這里已取消了商品林砍伐指標,為此縣財政每年不僅減少收入1000多萬元,還要補助林業部門200萬元。
失去了采礦和林果兩個支柱產業,這個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不到2000元的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發展艱難,農村經濟更是一蹶不振。東江源村黨支部書記張昌權家里原本有100棵果樹,每年光是賣水果,純收入就有8000元。現在這項收入沒有了,日子過得緊巴巴,其他人情況也差不多。
許多村民到城市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12歲的何愛華,爸媽長年不在家,要自己燒火煮飯給兩個堂妹吃。她上的第一堂課就是環保課:不要亂丟垃圾,不要砍樹……
保護水源和發展經濟之間的矛盾,困擾著這個脆弱的小山村。香港環保公益組織“地球之友”于2008年11月22日進駐東江源村,幫助村民改造廁所,建設沼氣池,植樹造林,并在小學中開展環保知識教育。項目負責人陳志強說,“窮”的問題不解決,村民保護水源的積極性就上不去。地方政府檢查監督工作稍微放松,各種破壞行為就會反彈。
困——
地方經濟發展受限,薄弱財力難以應付防污治污
河源市地處東江上游,境內有新豐江等多條支流匯入東江,是廣東的“生態發展區”。為保護這一帶的水源,廣東先后出臺了《廣東省東江水系水質保護條例》等多個法律規章。將于今年5月1日施行的《廣東省東江流域新豐江楓樹壩白盆珠水庫庫區水資源保護辦法》,明確禁止在庫區從事破壞水資源的采石、開礦、取土、陡坡開荒、毀林開墾、大規模禽畜養殖等活動。
“當地政府不但要確保環境不被破壞,還要采取措施防治水污染,改善生態環境。”廣東省水利廳廳長黃柏青說,發展受限固然減少了污染,但也使地方財力難以增長。要大量投入生態保護及污染防治工作,財政負擔就很沉重。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