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部門聯合執法 引入公眾參與機制
市中區構建“大環保”體系
監管難、治理難、處罰難,這些都是基層環保部門面臨的嚴峻現實。不過,記者近日在市中區了解到,依靠構建“大環保”體系,這些難題都迎刃而解。
“所謂‘大環保’,就是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人大和政協監督、部門齊抓共管、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環保管理體系,由‘環保部門管環保’轉變為全社會共同參與環保管理。”市中區環保局局長任建軍介紹說。在這一管理體系下,每年的環保大會,市中區城管、環衛、市政、建委以及轄區辦事處等各部門分別立下責任狀,人大、政協則發揮環保監督作用,形成共同抓環保的合力。
多年以來,揚塵污染一直是影響濟南市空氣環境質量的主要原因之一,也一直是濟南環保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任建軍表示,在“大環保”的管理理念推動下,通過建立“分類管理”、“量化考核”的管理體系,市中區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2010年5月,市中區在全市率先開展工地“三級掛牌管理”,以分類管理和量化考核為手段,建立揚塵污染防治長效管理機制。在量化考核方面,市中區成立揚塵污染防治量化考評組,制定出臺《市中區揚塵污染防治量化考核管理辦法》。按照屬地化管理原則,將責、權、利統一下放,各街道辦事處為本轄區揚塵污染防治管理的責任主體,并將揚塵污染防治工作納入年終全方位目標考核。為確保形成長效管理機制,市中區考評組牽頭,相關職能部門參與,每月對轄區工地進行現場檢查,對工地揚塵污染防治情況進行綜合評定。
依靠“大環保”體系的支撐,市中區連續3年空氣質量列全市前茅,該區經驗也在全市得以推廣。更重要的是,市中區成功地將原來松散的環保體系擰成了一股繩,如今市中區已經形成各部門齊心協力辦環保的良好勢頭。“僅僅依賴各部門聯合執法是不夠的,我們還致力于引入環保公眾參與機制。”任建軍表示。在執法過程中,市中區環保局意識到,只有將群眾力量納入環保體系,“大環保”才能真正發揮環保執法的利劍作用。
為此,2009年任建軍提出建立社區圓桌對話機制,在全區廣泛開展與社區居民環保面對面對話活動,解決老百姓關心的環保熱點、難點問題。環保局工作人員深入到社區、企業、農村、學校、部隊,與老百姓面對面傾聽他們對環境問題的心聲。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在征得舉報人的同意后,環保部門把被舉報單位或部門的負責人請到一起,共同探討解決方案,力求做到各方滿意。“2009年至今我們已經走了12個辦事處、27個社區及單位,接到群眾投訴117起,關于環保問題47件,一一進行了處理,解決了困擾群眾的環境問題,收到較好效果。”任建軍告訴記者。
面對取得的成績,任建軍表示,環保工作無止境,今年市中區環保局將在“五進”(環保進社區、進企業、進農村、進學校、進部隊)基礎上,更廣泛地開展“環保面對面”活動,為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見習記者 許凱)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