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場訊)近年來,隨著“網絡股”的飆升,一些人把以信息、網絡業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稱為“新經濟”。
在中國,代表新經濟的企業家們與“原罪”這兩個字無緣,他們的成長更多依靠國外風險資本的“輸血”,盈利模式則建立在龐大的用戶群上。
馬化騰的騰訊、馬云的阿里巴巴、丁磊的網易,其實是從里到外都完全與國際接軌的年輕企業。
出現在上海香格里拉飯店的馬化騰,身著條紋襯衫,依然是一張娃娃臉、簡單秀氣的發型和細邊框眼鏡。但早年面對媒體的那種青澀已經很難尋覓,已然一副侃侃而談的派頭。
相比于其他互聯網的公司領頭人,馬化騰的媒體曝光率很低。公司內外對他的一致評價為“低調”。更多時候,他喜歡窩在位于深圳高新科技園南區飛亞達大廈的騰訊總部里,測試公司的產品。
這個被《時代》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100人之一的年輕人,為一個業界公認不能賺錢的IM創造出了新的商業模式。
在不確定中等待未來
1998年2月,馬化騰和張志東開發了中文ICQ.而在此之前的1996年,4位以色列人發明了IM的鼻祖——ICQ.
1999年11月,OICQ推出的第10個月,注冊人數已經超過100萬,那時候馬化騰和他的團隊一直貼錢在做QQ,同時做一些看不上眼的小活,賺來的錢立馬花到QQ上。他們如此辛勞,只是為了讓大多數網民把QQ從互聯網上免費下載下來,然后再免費地使用它;為此騰訊公司還要給通訊局交上一筆數目不小的服務器托管費。
隨著用戶數量的攀升,馬化騰想把QQ賣掉。談了幾家,因為價格問題,沒談攏。軟件賣不掉,用戶增長卻很快,運營QQ成本越來越大,馬化騰只好四處去籌錢。找銀行,銀行說沒聽說過憑“注冊用戶數量”可以辦抵押貸款的。
沒有盈利模式,只能提供免費服務。在當時的業界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在互聯網領域,你確實很難看得清。這個領域新到連價值規律、商業規律都是全新的甚至反傳統的。”
《時代》周刊的主編沃爾特對亞馬遜老板杰夫貝索斯的評價,似乎可以拿來做一個詮釋:“他(貝索斯)試圖依靠增長速度,而不是利潤來建構一個公司。這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這種理念無論是好是壞,無疑都已經改變了1999年的整個經濟模式。”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