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我國環境保護事業從無到有,不斷開創新局面,一個個“第一”見證著環保事業發展的光輝歷程。本報今日開設“輝煌60年——追尋環保事業發展足跡”系列報道欄目,見證環保事業前進步伐。
我國的環境監測工作起步于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1971年,北京市“三廢”治理辦公室新增業務:組織相關部門對大氣、水、噪聲、土壤等環境要素及污染源進行監測,并要寫出詳細記錄。
1974年2月21日,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正式籌建。從此,我國第一家環保監測機構開始運轉。
1977年,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正式建成,成為全國第一家環境保護監測機構,并參與了早期環境監測標準分析方法的制定和修訂以及早期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系統建設等工作。
在新中國成立60年之際,記者走進了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尋找那些塵封的檔案。
在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記者見到了現任監測中心紀委書記張紅遠。說起那些往事,很多情景依然歷歷在目。“那時我還是個剛剛轉業復員回來的軍人,剛開始被分到了‘三廢’治理辦公室,1974年開始籌建監測中心的時候,我又被調到這里,一干就是三十幾年。”張紅遠有些感慨地說。
1973年春,北京“三廢”治理辦公室(后來組建為北京市環境保護局)組織了由30多個單位、近200名科學技術人員組成的“北京市西郊環境質量評價探索研究協作組”,對北京西郊的大氣、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狀況進行了監測,取得了10多萬個數據,初步掌握了西郊的環境質量狀況并查明了污染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解決辦法。
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是,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研制出了我國第一臺自動環境監測車。張紅遠介紹說:“當時我國的監測手段與監測水平都比較低,很多儀器都依靠進口。監測中心與北京市分析儀器廠合作研制了我國第一臺自動監測車并在全國推廣,為我國環境自動監測和應急監測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示范和引導作用。”
隨著管理“三廢”工作的開展,各省市相繼建立了環境監測站。到1980年召開第一次全國環境監測工作會議時,全國已建成300多個各級環境監測站,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也于1980年正式組建。到1997年,全國已有各級環境監測站2223個,形成了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為中心,省、市、縣環境監測站為區域監測力量的全國4級環境監測體系。隨著環境監測事業的蓬勃發展,環境監測隊伍不斷壯大,監測人員近5萬名。目前,我國已經具備了組織機構網絡化、監測分析技術體系化、監測能力建設標準化的雛形。
走過60年的滄桑巨變,我國的環境監測從單一的環境分析發展到物理、生物、生態、遙感及衛星監測,從間斷性檢測逐步過渡到自動連續監測。監測范圍從一個斷面發展到一個城市、一個區域。60年來,中國的環境監測工作從零星、分散的手工監測起步,逐步向組織網絡化、管理規范化、技術現代化方向發展。60年來,中國的環境監測緊緊圍繞國家環境保護戰略目標,堅持為環境管理服務的方向,以說清環境質量狀況及其變化規律為目標,以提高環境監測預警預報能力及環境質量變化趨勢綜合分析能力為重要任務,為環境管理、決策、污染控制和環境規劃等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