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北大地震發生之后,福島第一核電廠的危情成了全世界關注的焦點。由于受到了地震和海嘯的雙重打擊,該核電廠的多座反應爐先后發生火災和爆炸,導致輻射物質不斷向外擴散。盡管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竭盡全力去挽救,但情況很不樂觀,輻射在未來造成的影響有多大現在很難說。
過去的一段時間,隨著輻射強度的擴大,政府不得不將福島縣的居民一次又一次地向離核電廠更遠的地方疏散。日本方面認為,至少撤離至30公里以外,而美國、英國、韓國等多國則建議撤離至福島地區80公里外。
“核輻射的問題是讓人擔心的,除了健康,我們更擔心經濟,因為我們更怕日本的產品將來沒辦法出口。”一位住在東京的日本人對記者表示。盡管目前看來日本首都地區相對恢復了正常的秩序,但很多人對核輻射的問題依然非常擔憂。即便在周末,街道和景點也沒有太多人,人們不愿意在戶外長期逗留。
住在名古屋市的一位華人跟記者說,“雖然關西地區相對安全,但我們不知道政府是否隱瞞了核泄漏的實際情況,所以也非常擔心日后的輻射問題。”
CNN記者在采訪日本官房長官枝野幸男時,提出了非常尖銳的問題。比如,“在某些乳制品中監測到了輻射物質,但官方認為這并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但您敢喝嗎?”枝野幸男果斷地點頭。
其實,核輻射問題造成的影響遠不僅限于日本。一位在中國廣東某核電公司工作的人士跟記者明確表示,日本核危機給他們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公司原本跟東歐某國正在接洽核電建廠的問題,但由于近期的突發事件,也使得他們的業務很難有所推進。
現在,我國暫停審批核電站項目包括已經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同時,在國外很多國家,核電的發展都在放緩。德國表示于2022年就停止所有核電站運行,而捷克、瑞士等國政府也宣布暫停核電站的更新計劃,此外,美國政府已要求全面檢查本國核能設施。
核電只怕“萬一”
一直以來,核電在很多專家眼里是高效清潔的能源。核電站只需消耗很少的核燃料,就可以產生大量的電能,每千瓦時電能的成本比火電站要低20%以上。核電站還可以大大減少燃料的運輸量。例如,一座100萬千瓦的火電站每年耗煤三四百萬噸,而相同功率的核電站每年僅需鈾燃料三四十噸。核電的另一個優勢是干凈、無污染,幾乎是零排放,對于發展迅速環境壓力較大的中國來說,再合適不過。
據了解,目前我國的核電技術屬于第三代AP1000核電技術,相比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使用的第二代技術,第三代更具安全性。二代技術的最大問題就在于遇緊急情況停堆后,須啟用備用電源帶動冷卻水循環散熱。而三代技術采用“非能動”安全系統,一旦遭遇緊急情況,不需要交流電源和應急發電機,僅利用地球引力、物質重力等自然現象就可驅動核電廠的安全系統,冷卻反應堆堆芯,帶走堆芯余熱,并對安全殼外部實施噴淋,從而恢復核電站的安全狀態。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