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指出,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重點發展循環經濟,堅持開發節約并重、節約優先,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在資源開采、生產消耗、廢物產生、消費等環節,逐步建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要節約能源、節約用水、節約土地、節約材料、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強化促進節約等政策。
機械制造業要從單純追求規模與效益的模式轉向建設4R的循環經濟方向。
為了加快我國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促進國際合作,我國還將積極推進該領域的國際科技合作計劃。科技部和國家發改委將力推可再生和新能源產業實施國際科技合作。據介紹,由科技部與國家發改委聯合制定的“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國際科技合作計劃”,是我國為加快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產業發展而采取的一項全局性戰略。這項計劃旨在推動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國際科技合作的深入開展,解決我國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關鍵和迫切問題,帶動國際社會共同參與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的發展,共享可再生能源創新成果。力圖通過加強與擴大國際間廣泛技術合作,推動我國能源結構調整、促進節能降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力求自然資源實現和諧發展,需要借助各種先進技術對制造模式、制造資源、制造工藝、制造組織進行不斷創新,使新能源和可再生資源在整個生命周期內不產生環境污染或環境污染最小化,資源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最低,最終實現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協調化。預計未來高效、零污染的燃料和機械設備將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另外此項計劃將天然氣水合物開發、生物質燃料與生物質發電、太陽能發電與太陽能建筑一體化、氫能及燃料電池、風力發電列為合作的“優先領域”.在“優先領域”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可為我國在引進國際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開發的先進技術、實現能源技術自主創新和多元合作、推動能源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建立一批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應用產業化示范工程等諸多方面創造條件。
作為不可再生資源的礦山資源,如果想要發展成為真正的“生態化”資源,今后的發展就需要憑借環保節能型礦山機械,這將有助于拉動了礦山機械的需求,但對未來環保節能型礦山機械發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面向國民經濟建設,在市場需求的驅動下,在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發展中,未來礦山機械應向著數字化、智能化、生態化和宜人化的方向發展。
為保證可再生資源和新能源項目計劃的順利實施,科技部和國家發改委將安排專項資金,同時吸引外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的資金,并把國際大型能源企業以及其他企業的資本投入到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國際科技合作中,共同推動這項計劃的實施。據了解,為推進綠色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我國已與世界上許多國家建立了合作關系,并已同幾十個國家展開了研發、技術轉讓和示范實驗等多種形式的合作。發展新能源經濟產業,重要的一點是可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未來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產業將有巨大而空白的發展空間。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