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邊住……”
不幸的是,這條大河再也看不到當初的美麗——嚴重的環境污染讓淮河這條承載了全國六分之一人口的第三大河流,陷入了嚴重的生態危機。
沿岸城市為發展經濟,對淮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率超過50%,遠遠高于國際上內陸河合理開發利用程度30%的平均水平。工業企業偷排污水、農村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使其約60%的水淪為劣五類水質,污染由地上波及地下,直接影響到1.3億居民的生活。
淮河嚴重污染,反映的正是追求經濟高速發展、忽視環境資源代價的發展方式最終結下的惡果。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首席科學家牛文元發出了這樣的警告:多年計算的平均結果顯示,中國經濟成長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透支”獲得的。
另外有統計報告顯示,因污染造成的環境災難每年耗費掉GDP的10%。鑒于目前的中國經濟速度剛好也是10%。這等于是,兩者一正一負正好抵消,加入環境惡化的因素,中國經濟增長實際等于零。
當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以年均8.1%的速度爆炸式增長了77倍后,環境問題開始了集中大爆發。“治理污染,刻不容緩”已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因為污染已經危及到我們以及子孫后代的生存。
不惜環境資源代價、片面追求GDP增長的發展模式,急需得到扭轉。中國“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十一五”期間單位GDP能耗要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總量減少10%。這兩項是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約束性指標。
治理污染、節能減排風暴下,正孕育著一個極其龐大的市場機會,各類環保資金正躍躍欲試。那么,如何才能將逐利的資本順利嫁接到治污市場?這里面又有哪些新商業模式可供選擇?
治污商機
污染就是商機,治污就能賺錢。越刮越猛的環保風暴下,一個極具成長性的龐大產業正在中國日漸成型。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副會長韓偉在接受CBN記者采訪時候表示,統計口徑的不同,很難準確計算這個市場到底有多大,但肯定是非常廣闊、值得關注的一個大市場。隨著中國的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社會對環保意識的增強,環保市場空間還會繼續成長。
在中國發展模式開始轉型時,環境保護必將興起成為朝陽產業。中信建投分析師安尉認為:在我國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節能減排”受到國家政策和資金層面的雙重呵護,發展前景清晰確定,直接從事大氣、固體和水處理的行業是值得看好的投資機會之一。目前節能減排形勢十分嚴峻,實現五年節能減排目標,任務相當艱巨,而資金層面的推動將促使我國節能減排行業迎來持續高速的發展期。
以污水處理行業為例,目前,歐美發達國家的污水處理率一般都在80%以上,美國、荷蘭等國家的污水處理率甚至超過90%。而中國城市的污水處理率為52%,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著明顯的差距。
按照國務院發布的《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要求,到“十一五”期末,全國設市城市的污水處理率不低于70%,新增城市污水處理能力4500萬噸、再生水日利用能力680萬噸。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0%以上,新增城市中水回用量35億立方米。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不低于60%。
要達到這個目標,到“十一五”末中國將需新建1000座污水處理廠,全國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能力將達到10000萬立方米/日左右。目前,一座日處理能力為50萬噸的大型污水處理廠,投資就要7.5億~10億元,即使是一座日處理能力為5萬噸的小型污水處理廠,投資也得幾千萬到上億元。粗略估計,1000多座城市污水處理廠的總投資就需要數千億之多。
韓偉表示,不僅僅是單純的污水處理,相關的如設備升級改造、節約運行費用、污水池的污泥處理等,都很具有投資價值。受市場前景的誘惑,外資巨頭已經是不計成本,爭相進入中國市場,中國企業需要及早行動。
近年來,中國在環保上的投入也在不斷加大。統計顯示,中國在“七五”期間環保投入了476億元,“八五”期間達1306億元,“九五”期間為3447億元,“十五”期間增長到了7000億元。到“十一五”期間,我國的環保總投資額將增加到1530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16.9%。
根據國家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水污染治理投資額將由2700億元增加到640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18.8%;大氣污染治理投資額將由2800億元增加到600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16.5%;固體廢物治理投資將由900億元增加到210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18.5%。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