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多晶硅產業近兩年規模迅速擴大,太陽能電池產量躍居世界首位,但光伏產業在快速發展的表面光環下卻掩藏著諸多無奈: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在上周于西安召開的2011年多晶硅及太陽能電池技術發展研討會上,業內專家認為,中國光伏企業突圍之路在于向上游晶體硅材料、下游系統集成方向拓展,打造相對完整的光伏產業鏈,同時攻關低成本多晶硅生產技術,盡快掌握核心生產工藝,擴大國內市場需求。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有關人士介紹,2010年國外市場對太陽能光伏電池和組件需求旺盛,我國太陽能 光伏電池和組件制造商紛紛擴產。第二批荒漠光伏電站、光電建筑項目以及金太陽示范工程等相繼啟動實施,在西部6個省區建設13座太陽能光伏電站。截至2010年底,國內已建成大型光伏電站59座,總容量392MW。“但目前光伏出口量仍占95%以上,急需開拓國內終端應用市場,擺脫完全依賴國際市場的被動局面。”這位人士說。
太陽能作為一種清潔能源,能夠逐步改善我國能源消費結構,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能源安全,有著巨大的開發及應用潛力。然而令人扼腕的是,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生產國,面對外資企業的逼人態勢,中國光伏產業面臨著“兩頭在外,受制于人”的困境。
據了解,近年來中國太陽能光伏產量連續保持世界首位,2010年光伏產量達到8000MW,占全球總產量的49.4%;多晶硅產量突破4萬噸達到4.09萬噸,同比翻了一番,國內市場需求約8萬噸,對外依存度46.4%。但在太陽能光伏整條產業鏈中,技術門檻最高、利潤回報最大的上游晶體硅制備、切片等環節主要被歐美和日本壟斷,占據了大部分終端市場。我國企業恰恰集中在技術門檻較低、利潤回報較少的下游電池、組件制造環節,太陽能電池連續5年保持9成以上出口,國內安裝應用僅占2%~4%。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電池和組件加工廠。
另一方面,我國生產上游晶體硅缺乏核心技術。受全球光伏市場快速增長拉動影響,多晶硅作為電子和光伏產業的基礎原材料,近年來在我國引發了投資熱潮,單晶、多晶硅片企業齊頭并進,規模化生產已經形成,凸現“市場旺盛、產量不足、價格回升”的態勢,但大部分企業工藝尚不成熟。
為此,一些有遠見的中國企業積極開發低成本多晶硅生產技術。陜西天宏硅材料有限責任公司微電子級1000噸/年多晶硅生產線已于2009年建成投產,二期工程2750噸/年多晶硅項目正在建設中。該公司在引進吸收西門子多晶硅生產工藝技術的同時,自主創新廢氣廢液處理環保節能綜合利用技術,建成國內第一條廢氣廢液燃燒干法處理生產線,回收高純度氣相二氧化硅以及鹽酸、蒸氣,為廢氣、廢液處理找到一條有效途徑。
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鐘寶申認為,中國將逐漸開啟光伏終端應用市場,但規模化市場仍需3~5年培養。2011年單晶硅產能將繼續保持快速擴張態勢,五大單晶硅企業預計擴產61.9%,而五大電池廠商僅擴產44.8%,供需將面臨基本平衡,甚至階段性過剩。同時多晶硅設備自動化程度提升,行業技術壁壘降低,新進入企業增多,行業競爭加劇。他建議多晶硅企業掌握先進生產技術,在精細化管理上更勝一籌,占據資金、技術、市場制高點。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