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文/Siro
如同時下變幻莫測的天氣一樣,中國光伏產業的境遇也是如此的不可捉摸。當2月底SNEC國際光伏展的盛況還歷歷在目時,不曾想剛剛跨進3月份,一則“中國光伏組件廠商遭歐洲客戶集體退貨”的傳言,就使得產業景氣度出現180°的大轉彎,并再次引發業界的大討論。
簡單還原一下事情的大致經過。3月3日有媒體報道稱,內部人士透露,2日到達歐洲的中國廠商的組件,幾乎遭到歐洲集體退貨,并要求降價30%。據稱,這些組件的總量可能達幾百兆瓦,如果算上正在海運的將更多。而在后續報道中,不少組件廠商則表示,組件滯留在意大利港口的情況確實存在,但不至于讓中國企業降價如此大的幅度。
雖然到目前為止,上述事件的真相并未被完全還原,但我們應該可以從其中看出些許端倪來。傳言中的“歐洲客戶”應該可以縮小至意大利這一特定范圍,而這恰恰與意大利政府近期通過的光伏新政密切相關。
雖然意大利政府宣布將不會對該國光伏市場設限,但FiT下調卻呈不可逆轉之勢。而關于下調幅度的決定意見被推遲到四月份,說明其國內各派別對此仍存在較大分歧,這一點如同2010年的德國一樣。不過,除了上述顯而易見的道理之外,正如眾多分析家所言,此次中國光伏組件滯留在意大利港口的一大關鍵因素,就是這種“推遲”,以及由此帶來的市場不確定性。
因為以上傳言就去判斷歐洲光伏市場大轉折來臨,顯然是缺乏對產業整體發展態勢的清晰判斷能力。但通過上述事件,再去聯系全球其它區域光伏市場的拓展狀態,“不確定”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共有的特征,而這種“不確定”不僅困擾著本國的投資者,也同時困擾著以它們為主要輸出地的中國光伏制造廠商。
2009年中期開始,全球最大光伏應用國——德國削減光伏補貼的消息不脛而走。其后的一年左右時間,德國相關部門關于光伏補貼下調幅度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歇,由此也給德國光伏市場未來的走勢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因素。不過,彼時那種“不確定”的持續,最終帶給全球光伏產業的似乎是意料之外的積極效應。
2010年上半年全球光伏產業整體復蘇勢頭強勁,期內全球光伏組件出貨量約7GW,不僅遠遠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前水平,更與2009年全年新增安裝量幾乎持平。而這其中,除了全球宏觀經濟復蘇,各國特別是歐洲地區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于可再生能源領域的貸款以及融資等重新放寬,全球光伏主要終端市場也隨之重新活躍,投資重回正軌、需求上升,進而帶動產業景氣度的不斷高升的因素之外,德國市場的搶裝行情,對于全球光伏市場的容量倍增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過,這種容量倍增帶給中國光伏廠商的也僅僅局限于強勁的出貨量。由于歐元匯率的大幅下跌,彼時包括無錫尚德等在內的中國主流組件廠商雖然出貨量大幅增長,但與此同時也都遭受了嚴重的匯兌損失。
如同一個輪回一樣,從2010年中期開始,另外一個歐洲光伏應用大國——意大利削減光伏補貼的消息也頻繁見諸報端。時至今日,討論仍未下定論,但帶給全球光伏市場,帶給中國光伏廠商的影響已經顯而易見。
其實,當把范圍從德國、意大利拓展到整個歐洲,甚至全球其它新興光伏市場,“不確定”似已成為常態。不管是美國的“中國太陽能電池板‘軍方禁購令’”,還是印度的“擬禁止進口太陽能光伏發電相關設備”,都在某種程度上促成了這種態勢。
未來只能去預知,而現狀則可以清晰判斷。曾經那些因為看到光伏市場的火熱狀態而爭先恐后進入的人們,猛然間卻發現這個市場其實更多的是“不確定”,而這或許正是現狀的真實展現。
應對之策,還需繼續去找尋。但有一點似乎已經異常明了,那就是如果還用過往的思維去看待這一市場,不要說去征服它,就算要守住已有的領地也會顯得異常艱難,您認為呢?
(作者系OFweek太陽能光伏網高級分析師Si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