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全國近5年的努力,我國基本完成或超額完成“十一五”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的約束性指標。如何看待節能減排?我國淘汰落后產能成效有多大?完成這些目標任務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有哪些積極意義?記者就此采訪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有關負責人。
意義重大的戰略舉措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保持年均約10%的增長速度,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經濟和環境代價。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煤炭、鋼鐵、鐵礦石、氧化鋁、銅、水泥消耗最大的國家,是世界上國內生產總值和能源消耗第二大國家。
為了國家的長遠發展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國務院從2006年開始,正式啟動“十一五”節能減排計劃,采取一系列經濟、法律乃至必要的行政手段。
國務院成立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發布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做出關于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采取強化目標責任、調整產業結構、實施重點工程、推動技術進步、強化政策激勵、加強監督管理、開展全民行動等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付出艱辛努力,節能減排取得顯著成效。
六大成效利國利民
最新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全國單位GDP能耗下降19.1%,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14.29%,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減少12.45%。
發展改革委認為,我國節能減排的成效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即:
--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十一五”期間,我國以能源消費年均6.6%的增速支撐了國民經濟年均11.2%的增速,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由“十五”時期的1.04下降到0.59,緩解了能源供需矛盾。
--扭轉了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階段能源消耗強度和污染物排放大幅上升的勢頭。“十五”后三年全國單位GDP能耗上升了9.8%,全國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分別上升了32.3%和3.5%;“十一五”期間,全國單位GDP能耗下降了19.1%,全國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分別下降了14.29%和12.45%。
--促進了結構優化升級。重點行業先進生產能力比重明顯提高,大型、高效裝備得到推廣應用。2009年與2005年相比,電力行業300兆瓦以上火電機組占火電裝機容量比重由47%上升到69%,鋼鐵行業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爐比重由21%上升到34%,電解鋁行業大型預焙槽產量比重由80%上升到90%,建材行業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產量比重由56.4%上升到72.2%。
--推動了節能技術進步。重點行業主要產品單位能耗均有較大幅度下降,能效整體水平得到提高。2009年與2005年相比,每生產一度電,火電企業煤耗由370克降到340克,下降了8.11%;噸鋼綜合能耗由694千克標準煤降到615千克標準煤,下降了11.4%;水泥綜合能耗下降了16.77%;乙烯綜合能耗下降了9.04%;合成氨綜合能耗下降了7.96%;電解鋁綜合能耗下降了10.06%。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