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為數不多的濱湖臨江的省會城市,“碧水穿城”曾經是不少合肥人的驕傲。然而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工業經濟的迅速發展,這些一度只成為記憶。但合肥人也越來越意識到治理水環境的重要性。“力爭到2010年,基本上不讓一滴污水流入巢湖。”這是合肥人如今“還清水于民”擁有的自信與驕傲。
污水處理一度是空白
合肥市統計局的一組數據從側面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合肥人對“污水處理”的無意識。數據顯示,從1949年到1975年,合肥市排水管總長度為“空白”,甚至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合肥市排水管總長度也只有200公里不到。
那時候人們的生活污水排到哪兒去了,“就是沿著小溝淌唄,淌到哪兒是哪兒,最后大多是淌到南淝河里去了。”一位老合肥告訴記者。
陸續開建污水處理廠
到了上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推進,合肥城市不斷發展,每天包括雨水、工業污水、生活污水等污水排出量越來越大,眼看著母親河——南淝河越來越失去光澤,人們終于意識到污水治理的重要性。
1993年,合肥市建成第一座污水處理廠——王小郢污水處理廠,此后到2005年底,合肥陸續又建成運行3座污水處理廠,污水日處理能力為43.5萬噸,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在60%以上。1993年至2005年,合肥市建成污水廠配套管網515公里。
大建設促發魅力水文章
從2006年開始,一場如火如荼的大建設在合肥展開,而這其中不僅僅是建路建橋,也包括水環境治理,合肥人給自己加壓,“要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加快城市雨污管網改造,興建一批污水處理廠,對南淝河、十五里河沿線進行全面截污,力爭2010年基本上不讓一滴污水進入南淝河”。
3年來,一組閃爍的數字是合肥水文章的縮影:2006年~2009年,合肥市投資20億,建設13座污水處理廠,新增處理能力56.2萬噸/日;截至2008年底,全市已建成污水管道1239千米,這一長度是合肥繞城高速的11倍;投資32億元,實施21個水環境治理項目……預計到2010年,合肥的污水處理能力將達到100萬噸,基本上全收集、全處理。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