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一手實行稀土礦開采總量控制管理,一手嚴控稀土工業污染物排放。我國政府正努力扭轉稀土工業混亂的開采和出口局面,并贏得更大的國際話語權。
2月28日,國家環境保護部發布了《稀土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這是“十二五”期間環境保護部發布的第一個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
提高產業準入門檻
環保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將有利于提高稀土產業準入門檻,加快轉變稀土行業發展方式,推動稀土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據《稀土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編制組介紹,我國已探明的稀土工業儲量為5200萬噸,約占世界的50%,是稀土資源最豐富的國家。
我國不僅稀土資源豐富,而且資源分布廣,礦物種類齊全,特別是世界罕見的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富含稀缺貴重的銪、鋱、鏑、鉺、镥、釔等中重稀土元素,綜合利用價值大。
據介紹,我國已發現的重要稀土礦床,常與多種金屬或非金屬礦物共生,許多稀土礦床為稀土—鈮,稀土—鐵,稀土—磷,稀土—稀有金屬等共生礦床,且儲量都很大,有用組分含量高,可在開采主元素的同時回收利用與之伴生的有益元素,經濟效益可觀。
目前,全國稀土礦探明儲量的礦區有60多處,分布于22個省區,其中內蒙古稀土儲量最大,占全國的83%,其余分布在四川、山東以及江西、廣東、廣西、福建、湖南等省區。我國規模以上稀土生產企業160余家,總資產50億元左右。
環保部介紹,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稀土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但稀土行業發展中仍存在非法開采、產能過剩、生態環境破壞和資源浪費等問題,嚴重影響了行業的健康發展。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的稀土儲量占全球36%,產量則占世界97%。由于過度開發,我國的稀土資源儲量下降迅速,稀土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
以氨氮為例,稀土行業每年產生的廢水量達2000多萬噸,其中氨氮含量300~5000mg/L,超出國家排放標準十幾倍至上百倍。
由于沒有針對稀土工業特點的污染物排放標準,長期以來,稀土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管理和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設計和竣工驗收等,只能執行綜合類污染物排放標準,稀土行業生產過程中排放的特征污染物始終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據《稀土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編制組介紹,稀土行業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主要包括幾個方面:稀土采礦、選礦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稀土礦采礦、選礦對礦山環境造成危害;精礦冶煉過程對環境造成污染等。
《稀土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編制組以“獨居石精礦冶煉過程中的污染問題”為例稱,以獨居石為原料生產氯化稀土的冶煉廠,屬開放性的放射性企業。國際上利用獨居石精礦生產稀土產品的公司,由于放射污染治理達標投資費用高,已不用獨居石生產稀土產品了。
但據了解,上世紀末,東南亞漁船用汽燈紗罩照明每年需500噸硝酸釷,全部由我國幾家處理獨居石礦的生產企業供應。由于我國獨居石礦供應不足,每年需進口獨居石礦3000~4000噸。這些企業有的沒按開放性放射工作單位設計,放射性防護設施不完善,排出的“三廢”不達標,放射性輻射污染嚴重。
《稀土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編制組介紹,全國稀土企業2005年生產冶煉分離產品產量達到了10.39萬噸,至少用了12萬噸稀土氧化物(REO)礦產品,產生的廢水量約2000萬~2500萬噸。氨氮含量300~5000mg/L,超出國家排放標準十幾倍到200倍,如此之多的廢水,真正有效處理達標排放的企業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