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由中國證券報社與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聯合主辦的中證清潔發展高層圓桌對話活動中,與會專家及企業負責人對當前節能環保事業面臨的形勢、存在的問題、未來發展的重點等進行了討論,為如何促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展開討論、獻計獻策。
專家認為,在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節能環保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期。不過,天壕節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堅軍表示,目前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在迎來政策大力支持的同時,在發展中仍然面臨著一些阻力。專家表示,在節能環保產業的具體政策導向和金融支持方面還大有文章可做。
經濟轉型吹響號角
與會專家認為,進入“十二五”時期,轉變發展方式將是中國經濟的一場深刻變革,這將貫穿到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
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循環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楊春平認為,到了21世紀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為中國經濟發展較為緊迫的任務。
在“十一五”規劃中的提法是,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把資源節約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同時也指出立足資源節約,保護環境,推動發展,把促進經濟增長是根本轉變作為著力點,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資源投入帶動向主要依靠提高資源利用率帶動轉變。
到了黨的十七大召開以后,理論上實現了一個重大突破,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任務,要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發展。增長就是指一個國家的地區生產的物質產品和服務的增加,即社會財富的增長,生產或產出的增長。發展是以增長為核心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結構的轉換和全面進步。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楊春平認為,發展不只是一個經濟的概念。科學發展觀提出來的發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發展。
經濟增長方式通常意義上包括兩類,把主要依靠增加生產要素投入,追求產品數量擴張的增長方式稱之為粗放型增長方式;把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強管理、改善效益的增長方式,稱之為集約型增長方式。經濟發展方式是從需求結構、產業結構、要素結構全面反映經濟發展要求,涵蓋了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另有與會專家提出,過去的發展強調富國、強國,但是富國和強國不是終極的目標,還有一個健康國家的概念。經濟、社會在走上富強的過程中,必須要思考是不是健康的,很重要的一點是發展的目的是不是促進人的身心和諧和發展、促進人和地球和諧的發展、保持整個社會各方面的發展都是處于一種順應生命本質要求的狀態,而不是簡單的規模擴張。
節能環保大有可為
在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大背景下,環保節能作為一種重要的倒逼機制,受到了高度重視,未來大有可為。有關專家透露,在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節能環保產業被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專家認為,作為實施和履行環保和節能要求的重要主體之一的企業,既要看到這是一種責任,還要看到這也能促進企業更好的發展。從政策的角度看,應當設立有關激勵機制、為企業注入一種“環保”基因。
楊春平表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內容,企業是資源的使用者和轉化者,也是污染物的產生者和排放者,絕不能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追求利潤最大化,把污染留給社會,危害群眾健康。與此同時,企業履行節能環保社會責任,也有利于創新經營理念,實現綠色轉型,增強企業的競爭力,提升品牌形象、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共贏。
為了實現資源節約、環境保護,企業應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目前看不少企業對此還不夠重視。循環經濟產生于發達國家,從理念到實踐模式都是反思傳統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工業化道路,探尋經濟增長與節約資源環保保護三位一體協調發展的道路。最終總結出一個3R原則,即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