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20年甚至50年的增長,新能源及相關技術被認為將是重要拉動力之一。“十二五”期間,新能源已成重點發展行業之一,更是2011年甚至未來全球關注的焦點。在中國的具體背景下,新能源將面臨什么樣的前景和可能挑戰?2011年瑞銀大中華研討會期間舉行的“2011年新能源研討會”上,瑞銀證券中國股票研究部分析師牟其崢、瑞銀亞洲公用股權投資研究部主管歐立文、瑞銀證券中國股票研究部分析師陳國喜各有洞見。
牟其崢:民間對新能源領域渴望程度很高
從政府的角度來看,面向“十二五”時,首先就要從國家的層面,也就是能源的戰略及安全層面來考慮,即要在未來開拓出我們新的發展方向。因為畢竟目前中國的能源結構是不均衡的,煤炭仍然占據了大多數,這實際上還是逃不掉碳排放的控制。
那么如何使能源結構從不均衡走向均衡,大的層面就是自“十五”、“十一五”起已經建設成功的各種大型火電、水電以及核電。這些都是投資巨大的裝備,從煤耗上來說是大大降低的,比小機組來得有效得多。在“十二五”將繼續這樣做。另外,從國家的層面來說,核電是對傳統能源最有替代性的能源形式,所以國家在今后一定是大力扶持的。
風電領域,目前來說還面臨一個技術的挑戰,就是如何能讓風電上大電網,需要技術上的解決。政策上除了這些國家層級的大型裝備之外,還能看到地方政府以及民間的動作。這個層面上最大的投資是太陽能,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對這一塊的投資比中央政府的熱情要高漲得多。
在技術上面,我認為要分兩塊,一是我們去學習然后自主,比如我們的火電、水電,過去基本都依賴進口。但我們現在能夠承接國外的技術,但是把它轉為自己的,然后進行全面制造。實際上,經過“十五”、“十一五”之后,即便我們的一些傳統制造業技術還比較落后,但是差距在大大縮小,而且是一個自主轉化的過程。
第二就是自始至終都是我們自己的技術,而且這個技術已經排在了世界的最前面。比如我們的智能輸變電,就是未來“十二五”的重點,尤其是面臨技術的挑戰,如何做到真正的節能。我們能夠做的就是提高傳統火電機組的輸送效率,那就不必有那么多建設。另外是新能源的接入,新能源接入并上大電網,這其實是對新能源利用的提高。還有是能夠從可操作的層面上電價的獎懲制度,能知道用戶用電是耗能還是節約,如果是節約電價就給優惠。
我的一個感覺是,民間對新技術、新材料,以及我們現在還沒有接觸到的新形式的能源渴望的程度更高,如果政府和民間層面能上下統一,未來這些領域一定能繼續向前發展。
歐立文:開發新能源并不等于要取代傳統能源
我們認為全球的電力市場和中國的電力市場都很有前景。另外雖然有很多核電、水力、風力領域的開發,但在未來很長時間可以預見到火力發電仍然是中國最主要的發電來源。所以開發新的能源并不等于要取代煤炭發電。
首先可再生能源在商業上已經確實可行了。比如風力發電的成本在中國正不斷下降,通過煤炭發電的價格反而在上升。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能源和新能源之間的成本差正在縮小。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新能源都有這樣的競爭優勢。比如說太陽能要有競爭力還需要更多時間。
另外,風能發電,然后把這些電輸送到最終用戶,這其中的技術問題可以慢慢解決,但是現在這方面還存在很大的挑戰。目前有很多公司去投資風電發電設備,但是到底有多少風電發電的企業和電網連接,這里面是有上限的。我們不能不斷地提高它的產能,因為發電廠要和電網連接,這里有一個瓶頸。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