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晶體硅太陽能電池技術迅速提升的同時,薄膜、聚光兩種技術路線也在迅猛發展。目前薄膜的三種主流技術品種:非晶硅、碲化鎘、銅銦錫,都已經能夠將太陽能電池成本降至1美元/瓦(代表企業分別是新奧、first solar、nano solar)。聚光發電主要分為聚光光熱和聚光光伏,其中聚光光熱又分為槽式、塔式、碟式等技術路線。目前聚光光熱(CSP)在西班牙和美國發展極為迅猛;截至2009年4月,全球CSP的在建項目已達到1.2GW,另有13.9GW項目工程到2014年之前會宣布開工(代表企業為esolar)。薄膜和聚光之外,其他一些新興技術也可能對整個光伏產業帶來挑戰,如Innovalight的納米硅墨水技術路線。此外,太陽能追蹤系統因為能夠提升發電比例約30%,也越來越受到業內的重視(代表企業RayTracker)。
總體而言,由于太陽能發電領域的相關技術日新月異,盲目投資低轉化效率電池產業,蘊含著極大的風險。現有的國內部分太陽能電池生產商存在幾年以后被淘汰的風險。中國政府在出臺相關太陽能扶持政策時,有必要重視這一點。高轉化率的晶體硅電池、高轉化率的薄膜電池是發展趨勢;同時聚光光熱在并網光伏發電方面的競爭力不容忽視(除成本低以外,該技術路線可以和生物質、天然氣發電互為補充,做到連續穩定供電)。
金融危機給太陽能行業還帶來了商業模式之變。在2008年初的賣方市場格局下,業內“擁硅者為王”,向上游發展多晶硅是業內企業的首選。時過境遷,多晶硅在未來的2-3年的供給將非常充裕,而金融危機沖擊下的產品銷售成為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這推動了太陽能電池行業向下游整合。目前整個下游產業鏈有從目前賣電池向未來賣系統、賣電站、甚至賣電的發展趨勢。代表性的事件為LDK和Q-cells聯合進軍光伏發電,以及無錫尚德在青海簽訂建設5000MW光伏電站的大單。
LDK是全球第一大硅片生產商,Q-cells是全球第一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商。2009年4月8日,LDK和Q-cells宣布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進軍歐洲及中國的并網發電領域。目前歐洲地區的并網光伏發電上網電價約1.8元/千瓦時,中國的并網光伏上網電價約1.09元/千瓦時。而晶體硅太陽能電池領域預計到2012年能夠將成本降低至1.0元/千瓦時,這給了LDK進軍下游的信心。
無錫尚德(STP)是中國第一大、全球第二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商。6月6日,無錫尚德與青海省簽訂了烏蘭縣5000MW(500萬千瓦)并網光伏發電項目的戰略合作協議。項目選址在茶卡鎮,規劃建設面積125平方公里,建設容量共約為500萬千瓦,項目分3期建設,其中2010-2012年建設50萬千瓦,2013-2015年建設150萬千瓦,2016-2020年建設300萬千瓦,采用晶體硅太陽能電池作為光電轉換裝置,同時根據建設相應的配置接入系統。項目主要包括光電轉換系統、直流系統、逆變系統、交流升壓系統等,項目總投資800億元。
在民用及建筑光伏領域,在3月26日財政部出臺“太陽能屋頂計劃”后,需求市場正式啟動。由于之前國內缺乏需求,相關的太陽能系統安裝、運營、服務行業幾乎要從零開始。太陽能電池及組件制造商目前充當了國內太陽能項目安裝、運營的主角,其產業鏈也正逐步從制造業向下游安裝、服務、乃至運營延伸。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