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界定為過剩行業,冠以“高污染、高能耗”之名,備受爭議的多晶硅產業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況?
近來,國內對多晶硅產能是否過剩、產業如何發展等問題再起爭議,目前我國國內多晶硅的供需矛盾還依然突出,表現有二:一是多晶硅缺口仍然很大;二是晶硅電池產能急劇增大。
2005年以后,國內外光伏市場迅猛發展,對多晶硅的需求迅速增長,在國外技術層層封鎖的情況下,以民營資本為主的國內企業毅然投資,開工建廠,通過自主研發、系統集成創新、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等方式,在短短的3~5年內基本掌握了高純多晶硅材料的生產技術,使我國多晶硅產業規模迅速擴大。 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產能分別達到1093噸、4685噸和20357噸,今年產能和產量分別有望超過8萬噸和4萬噸,但也僅能滿足國內多晶硅市場需求的一半左右。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今年1-9月份總共進口多晶硅31503噸,平均每月的多晶硅進口量在3500噸以上。依此速度,預計我國今年的多晶硅進口量將在4萬噸以上,市場缺口仍然較大。
我國多晶硅項目投產期約為2年,而在2009年下半年至今,多晶硅項目按國務院38號文要求,新建、擴建的多晶硅項目較少,預計在2011-2012年,我國多晶硅產能變化不大。
晶硅電池生產由于其技術成熟、技術門檻低、建設周期短,加之我國發達的制造業,易于形成規模經濟。但是作為晶硅電池主要生產原材料的多晶硅,因其在生產初期投資大(1000噸需7億)、建設周期長(2年)、技術門檻高,其發展速度較難跟上晶硅電池制造業發展的步伐。特別是我國將光伏產業列為未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晶硅電池的需求增大,而目前我國的多晶硅產業由于受“能耗高、排放大”的影響,與國家所倡導的節能減排理念相左,這一本質性的矛盾決定了我國多晶硅依賴進口的局面仍將持續一段時間。
目前太陽能電池產量急劇增加,據保守估計,今年我國的電池組件產能將在1200萬千瓦以上。適逢今年為我國“十二五”規劃年,很多地區將光伏產業作為未來該地區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紛紛規劃上馬太陽能電池生產線,預計電池產能在未來幾年將呈爆發式增長,對多晶硅材料的需求也將急劇加大。
受制于“雙高”
自去年國務院發布38號文《國務院轉發發改委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將多晶硅產業界列為過剩行業以來,多晶硅產業的發展一直處在風口浪尖之中。而到了2010年,有關部門繼續發力整頓多晶硅行業,國家發改委今年批準的多晶硅項目極少。四川發改委則自7月份起暫停多晶硅等6個行業的擴大產能項目。
多晶硅的高污染、高能耗無疑給多晶硅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實際上,通過多位專家的測算,以現在多晶硅的市場價格和生產能耗推算,多晶硅生產的單位GDP能耗約為0.94噸標準煤/萬元,低于2009年全國單位GDP能耗的平均水平(1.077噸標準煤/萬元)。在多晶硅生產排放方面,我國多晶硅企業的副產物回收利用率都在90%以上,先進多晶硅企業的綜合利用率甚至已達國際先進水平。多晶硅生產是不存在“雙高”問題的。另外,從多晶硅提純到制造出太陽能電池組件這一過程中所消耗的能源,晶硅電池只需工作兩年即可將該能耗回收,而電池的工作壽命在25年以上,即太陽能電池可實現23年以上的零排放發電。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