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作為環境經濟政策――綠色信貸制度推出已經3年。3年來,環保部門共向銀行系統發布了四萬多條執法處罰信息。今日由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環保部政研中心)發布的首份《中國綠色信貸發展報告》披露,全國執法處罰的信息已經全部納入了銀行征信系統。
“綠色信貸是七項環境經濟政策中進展最快的。”環保部政研中心副主任原慶丹今日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時,既表現出了對此項環境經濟政策取得進展的滿意,也坦陳政策體系不完善直接影響綠色信貸的實施效率。他認為,目前,對綠色信貸政策執行效果仍無法進行有針對性的考核和評價,綠色信貸環境保護長效機制也并未建立起來。
納入處罰信息違法企業受限
2007年,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中國人民銀行和銀監會聯合發布了《關于落實環保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原慶丹說,這標志著我國綠色信貸制度開始啟動。據介紹,此后,環境保護部與銀監會簽訂了信息共享協議,與人民銀行聯合下發了《關于全面落實綠色信貸政策進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工作的通知》,將企業的環境績效信息納入銀行征信管理系統。
“截至目前有近四萬條環保信息被納入征信系統,許多環境違法企業因此被銀行限制或收回貸款,綠色信貸政策成效逐步顯現。”原慶丹告訴記者,各地也從政策上積極推進綠色信貸政策,他說,到目前為止,全國已有20多個省市出臺了地方性相關管理辦法。河北省還率先對地方銀行執行綠色信貸政策的情況進行了評估并向社會發布。
隨著四萬條全國執法處罰的信息全部納入銀行的征信系統,原慶丹表示:“肯定有污染企業貸不出款來的。”但是,他也坦陳,到底多少家污染企業沒有拿到貸款,還沒有做過全面的跟蹤。
只有興業銀行加入赤道原則
施行綠色信貸政策的核心,就是要向那些污染企業,向那些“黑名單”企業(比如進入了環保部門四萬條違法信息的企業)停止發放貸款。在原慶丹看來,這無異于給“那些污染企業斷奶”。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則需要銀行部門狠下心來。
在環保部政研中心今日發布的這份報告中,披露了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等12家商業銀行執行綠色信貸政策的情況。其中,中國農業銀行、興業銀行都明確,將企業環保守法情況作為審批貸款的必備條件之一,并嚴格核查企業的環保停息,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中國農業銀行考慮環保因素否決貸款項目83個。但其他銀行大多沒有發布這方面的信息。
而且銀行界對于加入“赤道原則”并沒有表現出足夠的熱情。
“赤道原則”是目前國際上應用最廣泛、最具代表性的綠色信貸準則。雖然它是一套非官方規定的原則,但由于其在確定、評估和管理項目融資過程中,能最大限度地規避環境風險,因而在國際社會得到了廣泛認同。
據原慶丹介紹,目前,全球范圍內采納赤道原則的金融機構(EPFIs)已有69家,既有來自發達國家的成員,也有來自發展中國家的成員。其銀行業務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國際上90%的融資都是由赤道銀行完成的。
從2008年至今,在中國只有興業銀行加入了“赤道原則”,其他銀行仍徘徊在“赤道”之外。
“我國目前對綠色信貸政策的具體實施出現三個層面的狀況,以興業銀行為代表加入國際‘赤道原則’組織的第一梯隊;以交通銀行、建設銀行等自我建設綠色信貸政策標準為代表的第二梯隊;以轉發文件為主,缺少自主創新的為第三梯隊。”原慶丹說,綠色信貸工作更多停留在意義和作用的認識階段。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