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秘書長任官平在某高峰論壇的演講中表示說,中小城鎮污水治理將是水務企業下一個爭奪的市場。
“十一五”期間,我國的城鎮污水處理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并且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在此期間進入了高峰期。根據住建部統計信息,截至2010年6月底,截至2010年6月底,全國設市城市、縣城及部分重點建制鎮(以下簡稱“城鎮”)累計建成城鎮污水處理廠2389座,污水處理能力達到1.15億立方米/日。但是還有11.6%的設市城市沒有建成污水處理設施,其中近半數集中在黑龍江、吉林、廣東三省;僅有45%的縣城建成了污水處理設施;幾乎很小一部分鄉鎮、農村建有污水處理設施。可見,中小城鎮及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還極度缺乏,需要資金的支持與市場的關注。在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高峰期過去后,中小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必將是“十二五”規劃的重點之一。
任官平在演講中表示說,小城鎮、農村污水治理任務依然任重道遠,市場情況比較復雜。由于小城鎮以及農村基礎設施比較落后,很多地方存在排水管道建設不建全,導致大量污水直接排入水體,污染嚴重。即使部分地方建成了污水處理廠,也存在諸如管網建設滯后、進水水質及水量達不到要求、工藝選擇不當等問題。
任官平表示說,目前中小城鎮、農村在污水處理廠建設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有: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差距明顯;項目的實施機制不夠完善;大中城市目前的污水處理建設離國家提出的“全收集、全處理”的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配套管網建設嚴重滯后;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較緩慢;此外,符合我國國情的成熟的技術路線還沒有形成。在運行方面也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設施的運行負荷率較低;污水處理廠進水的COD含量較低,減排效果降低;水質的監管、檢測不夠完備。除去建設及運營上存在的問題外,目前中小城鎮、農村污水缺少適用的水處理技術,缺乏適宜中小城鎮、農村污水處理市場的標準化、系列化、成套化的污水處理設施,已有設備普遍存在技術性能不穩定、故障率高等問題。資金缺乏也是阻礙中小城鎮、農村水處理市場的一大難題。
任官平進一步表示說,在中小城鎮、農村水處理設施的建設與運營市場的發展上,應該引入市場化機制。一些成功的市場化案例表明,通過市場化改革,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運營主體企業化,運營管理市場化,是加快我國中小城鎮污水處理發展的必由之路。此前,蘇伊士環境中國執行副總裁孫明華(兼蘇伊士環境和新創建集團子公司中法水務投資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在接受中國水網記者的專訪中就曾表示了對中國鄉鎮、農村水處理市場的看好,但她也表示說,要想解決好中國鄉鎮、農村水處理問題,需要有一個好的、合理的政策的支持,需要找到企業與政府間好的市場合作模式。但是目前來看,配套政策、以及好的市場合作模式的探索還是比較困難的。她建議說,要解決鄉鎮、農村的水污染治理問題,可以由中央政府或者是地方政府出錢,交給專業公司來做。可見,市場化之路也將是中小城鎮、農村水處理設施的必經之路。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