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炊煙起,但聞飯菜香。走進門源回族自治縣陰田鄉米麻隆村馬學義家,女主人正在干凈整潔的廚房里生火做飯。猶如城里人一樣,只聽"啪"的一聲,沼所灶上藍色的火苗跳動,不一會兒廚房里菜香彌漫。
說起沼氣,馬學義高興地說:“這個項目好啊!國家補貼1500元,農民自籌445元,建起了沼氣池,做飯、熱水都很方便,一年下來能節省3噸煤,僅這一項就為我家節省開支1500元。”
自2008年起,門源縣陰田鄉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積極爭取沼氣池項目,指派專人嚴把運料、挖地基、修筑、產氣等環節的質量關,并加大對農民用氣的指導,確保了農戶用氣的安全性、經濟性。截至目前,全鄉已建成沼氣池130座,在建有530座,受益人數可達660戶2000余人。沼氣池建設完工后,全鄉可節省燃煤390多噸,積攢沼氣渣有機肥1500多噸,年節省開支約20萬元,戶均增收400元。沼氣在農村的使用,也逐漸改變了以往做飯煙熏火燎,村巷臭氣熏天、污水橫流、蚊蠅亂飛等現象,特別是"一池三改"工程的實施,使沼氣在單純獲取能源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為集廢棄物、糞便處理的生物多層次綜合利用實體,有效整合和配置了現有各種資源,治理了農村臟、亂、差現象,深受廣大農牧民群眾的喜愛。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