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似乎成了“光伏年”,政策利好消息不斷。財政部和住房城鄉建設部3月份推出“太陽能屋頂計劃”,對建筑中使用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給予20元/w不等的財政補貼;也是在3月份,敦煌10MW光伏特許權招標項目在北京正式開標;7月份財政部、科技部和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實施金太陽示范工程的通知》,原則上對光伏發電項目總投資給予50%和70%的補貼。這些都是政府決心開啟國內光伏市場,扶持光伏產業發展的有力證明。中國光伏產業在“經濟寒冬”中遇到了“政策春天”。
光伏產業要發展,僅僅依靠這些政策是遠遠不夠的,解決上網電價問題才是大規模推廣光伏并網發電技術的根本路徑。然而,從光伏產業發展的各個方面來看,目前并不一定是推出光伏上網電價的最佳時機。
首先,政府對各地區實際可有效利用的太陽能資源數據掌握不足。一個地區的太陽能資源豐富與否直接影響到平均發電成本。然而,目前國內有關太陽能資源量的數據多為理論研究,與實際可利用量出入較大。國內已經并網發電的光伏項目數量屈指可數,政府尚無法掌握各個地區的太陽能資源實際可利用量。
其次,光伏發電設備成本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以風電為例,目前風電設備的技術相對成熟,成本在短時間內不會出現較大的變化。而光伏設備成本則存在很大的想象空間。多晶硅價格持續下跌,電池光電轉化率出現較大提升,薄膜電池技術出現革命性的改進,甚至出現新的技術路線,這些都將有力促進設備成本大幅度下降。
由于各地區太陽能資源量不確定,設備成本也不確定,所以很難確定發電成本,進而很難確定合理的上網電價。
再次,目前光伏發電成本較高,如果大規模并網發電,將會產生更大一筆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最終傳導到電價上,增加全網電力用戶的負擔,甚至可能推高物價。
最后,由于目前光伏發電的波動性和不穩定性對電網沖擊問題沒有解決,所以并網發電技術也暫不適宜大規模推廣。
綜上所述,目前或許不是出臺光伏上網電價政策的最好時機。需要通過繼續組織若干次光伏并網特許權項目,運營金太陽計劃項目等,綜合分析發電成本,然后再研究制定上網電價政策。建議根據不同時期光伏組件及系統的價格水平,分階段制定不同的上網電價,同時嚴把項目審批關。爭取出臺更“合身”的政策促進產業快速發展,降低成本,最終更好解決能源安全和應對環境污染問題。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