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廣東將投資15億進行風電項目建設
廣東已經建成11個風電場,有10個在建,另有一批已在籌劃中。
廣東已投產風電40余萬千瓦,而在建規模為100萬千瓦
廣州到2020年新能源產值將達到4000億元
粵東小鎮靖海的風力發電機已經沿著海岸線蔓延開來,廣東新能源產業銜枚疾進。但日前國務院一紙“產能過剩”政策指引,原來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多晶硅、風電設備等新能源產業都受到牽連。緊接其后,國家發改委、商務部、財政部聯合發布通知調控過剩產能。
“廣東的風電項目并不會因此受到抑制或壓縮。因為相對于需求總量,廣東的風力發電還有很大的空間。”廣東省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黎友煥表示。
光伏產業的上游原材料多晶硅的調控,對廣東來說反而有利,通過中央政策調控,把價格將回到一個合理的位置上,對整個產業發展都是有利的。根據廣東新十項工程的規劃,以風電為主的可再生能源項目投資達到100億元。
抑制產能過剩革誰的命?
粵東惠來靖海小鎮,世代以捕魚為生的漁民發現,最近10年來,矗立在海邊“亞洲第一燈塔”旁邊的“風車”越來越多。這些“風車”大多是從德國進口的風力發電機。特別是最近兩年,原本以農業為主的惠來縣搖身一變,要建能源大縣,依托的就是風力發電以及火力發電。
但是,新能源也會遇到老問題。8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抑制多晶硅、風電設備等產業的產能過剩,還專門提出對多晶硅等新興產業“要建立和完善準入標準的措施”。
8月31日,國家發改委、商務部、財政部三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發布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2009年版)的通知》。根據這份文件,政府將對列入目錄的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及元器件和重要資源性產品、原材料進口,給予貼息支持。
這是自2007年9月該目錄出臺后的首次調整。其中,風電設備相關的“2兆瓦以上風力發電設備設計制造技術”、“風電、盾構機用軸承”以及“2兆瓦以上風電設備制造”分別已從鼓勵進口的先進技術、鼓勵進口的重要裝備及鼓勵發展的重點行業三部分中被剔除。
密集的政策指引讓市場有些措手不及,風向的變化對產業的影響有多大?廣東省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黎友煥表示,多晶硅和風力發電裝備的產能過剩問題 ,已經存在不短的時間了。抑制過剩產能的膨脹,會終結風電裝備間互相壓價的惡性競爭,有助于提高產品質量。所以從短期來看,可能會是風電項目不再繼續“便宜”下去,但長期來看,有助于提高產品質量,規范市場。
在《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等一系列相關政策的支持下,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在過去5年里連續實現翻番,到2008年底累計裝機約1215.3萬千瓦,成為全球第四大風電市場。
從行業協會的統計數據來看,國內從事風電整機生產的企業2004年僅有6家,到2008年底已達70多家,但只有約20家廠商有成熟的產品下線,多數新進入的企業還處在建設或產品試驗階段。
多晶硅調控對廣東有利
“廣東海岸線十公里范圍內的風能資源達4億千瓦,占全國沿海地區的五分之一。”廣東省政府能源辦有關負責人林和民7月17日在中山舉行的廣東省風電產業論壇上介紹,廣東已經建成11個風電場,有10個在建,另有一批已在籌劃中。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