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能源矛盾日益突出,已威脅到經濟安全,決策層把新能源產業作為廣東打造的支柱性產業鏈,其中風電是最具前景的產業之一。”廣東省發改委主任李妙娟在論壇上表示,廣東已投產風電40余萬千瓦,而在建規模為100萬千瓦,廣東將著手開發海上風電。
各地新能源項目還在跑馬圈地,廣東省2009年重點建設項目中顯示,2009年將投資15億進行風電項目建設,該項目建設時間為2009年至2010年,預計總投入資金27億。
黎友煥表示,總體上來看,廣東的風電項目因此并不會受到抑制或壓縮。因為相對于需求總量,廣東的風力發電還有很大的空間。
而在多晶硅方面,調控對廣東反而是有利的。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太陽能發電與系統集成實驗室主任舒杰表示,多晶硅作為高耗能產業,多集中在我國西部,廣東本身并沒有多晶硅產業,有的只是下游的太陽能電池板等企業。所以中央抑制多晶硅產能過剩對廣東的太陽能產業影響并不大。由于我國多晶硅項目呈現了一窩蜂上的惡性趨勢,通過中央政策調控,把價格將回到一個合理的位置上,對整個產業發展都是有利的。
舒杰認為,多晶硅的價格成本并不會因此而大幅上揚。因為國外的產能也在擴張。而多晶硅下游企業一般都是國內、國際兩個供貨渠道同時支撐。所以對下游企業制造相關產品的成本影響并不大。
另外,之前一哄而上的大多數企業因為普遍缺乏關鍵技術,反而把環保節能的產業做成了污染、高能耗的產業。抑制這種不健康的趨勢,對產業和社會都是有好處的。
針對目前的產業發展現狀,廣東力爭今年推出新能源產業規劃。去年,廣州制定了國內首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該規劃將太陽能、風能、核能發展放到了首位。廣州將在未來幾年爭取有效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到2020年新能源產值將達到4000億元。
廣東新能源還要培育
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日前表示,廣東是中國各省市區中最大的經濟體,同時也是資源能源最為短缺的省份之一。解決好能源問題,事關廣東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事關廣東現代化建設全局。
從市場的反饋來看,國內三大風力發電主機供應商之一的廣東明陽風電產業集團相關人士介紹,廣東目前并沒有出現風電設備過剩的現象,廣東省的風電設備還是有發展空間,不過在今后的發展中要控制,要合理發展,不能無限制地使用。從發展前景看,設備會轉為以國產為主。
其表示,“產能過剩”的調控對已經進行的項目是不會有影響的。但可能對后來項目的投產會有比較大的影響。經過“抑制產能”,整個行業就會更規范化,這樣就給后來者提高了門檻。會不斷地實現標準化,在采購質量、技術含量等方面的要求會更高。
“廣東發展新能源是好的,問題是太陽能趕不上云南,風能又趕不上新疆,目前還只是在合適的地方建立風電基地,沒有形成產業群體,發展一定程度還處于初級階段。”廣州市社科院研究員彭澎表示。
其認為,廣東要鼓勵新能源的發展方向,但新能源投資成本一般相對較大。目前的問題是,在新能源技術和產量效益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升、考證,不急于上馬一些新項目。另外,新能源的投資與鋼鐵等產業的盲目投資不同,也應建立相應不同的產能過剩衡量標準。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