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你會在上海街頭看到三輛造型奇特的汽車和摩托車。這是一支由瑞士、德國、澳大利亞三國“車手”組成的車隊,他們的“怪車”都是靠電能驅動的零排放車輛。車隊從瑞士日內瓦出發,計劃用80天環游地球,最終在11月29日至12月10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期間到達會議舉辦地墨西哥坎昆,向各國領袖傳達環保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活動的發起人路易斯·帕爾馬曾駕駛世界首輛太陽能出租車進行環球之旅,記者曾在印尼巴厘島和上海兩度采訪過他。他告訴記者,今天他和隊友將造訪世博園區,很希望能看一看中國館。
三輛車都是電力驅動
2007年12月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記者結識了路易斯·帕爾馬。當年7月,他從家鄉瑞士出發,駕駛自己設計的的寶藍色太陽能車,開始為期一年半的環球之旅。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瑞士政府的邀請,他駕車經過德國、捷克、奧地利、土耳其、敘利亞、約旦、印度等近20個國家后,欣然來到巴厘島,客串氣候大會的“官方班車司機”。
帕爾馬把他的那輛小車稱為“太陽能出租車”,每到一處,他都會熱情邀請人們免費搭車。2008年5月,他駕車來到上海,又欣然接收了記者的專訪。最終,帕爾馬用534天的時間完成了那次環球之旅。
這一次,帶領車隊來到上海的帕爾馬更加“拉風”。因為相比上次拖著6米長笨重太陽能電池板的“敞篷車”,這次的三輛環保車由電力驅動,無論在造型還是性能上都更勝一籌。
“不過這一次開車的不是我。我是組織者,每輛車都有自己的團隊。”帕爾馬指著身邊的隊友告訴記者,他們分別來自瑞士、德國、澳大利亞,都是他在上一次環球之旅中結識的。“在結束了上次的環球之旅后,我想為什么不組一個車隊來次‘新80天環游地球’呢?我們想以此告訴大家,‘零排放’并不是遙不可及的概念,每個人都能實現。”
已行駛46天1.6萬公里
今年8月16日,帕爾馬一行從瑞士日內瓦出發,駕駛著電動車開始最長最環保的環球零排放之旅。他們的口號是“利用新能源在80天里環游世界,創造一個綠色的未來”。
兩輛電動汽車和一輛電動摩托車的電源均來自電網。帕爾馬說,這些車不僅是零排放,從電網中獲取的電量還通過太陽能發電進行補償。“每輛車背后都有一塊10平方米的太陽能電池板,其產生的電量能夠被輸入電網,補償了電動車從電網中獲取的電量。”
車隊計劃環游包括中國上海在內的16個國家及地區的150個城市,途經歐洲、亞洲、北美、南美,并在11月29日至12月10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期間到達會議舉辦地墨西哥坎昆,最后取道南歐,于2011年1月22日返抵日內瓦。
帕爾馬介紹說,車隊于前天下午抵達上海,已行駛46天共1.6萬公里。最初共有4輛電動車上路,但來自韓國的車隊中途遭遇故障,無法及時修好,只得無奈放棄。“4輛車中有3輛行程過半,已經很不容易了。”帕爾馬說:“有時為了及時排除故障和趕路,我們只能睡很少的時間。真不敢相信,我們完全按照預定計劃抵達上海。”
隊友評“靚車”
綠色電動汽車:
迪克·巴蒂駕駛的這輛綠色電動汽車來自澳大利亞。他是在墨爾本認識當時正在環球旅行的帕爾馬的。
巴蒂介紹說,這輛電動汽車是南澳大利亞大學為未來的城市生活所設計的。車子非常輕,僅重350公斤,可以一前一后坐兩個人。最高時速可達130公里,平均每行駛250公里需要充一次電,每次充電兩小時。
巴蒂可不是“一個人在戰斗”。這輛車背后有10個人的團隊,并有6名車手分站駕駛。當然,巴蒂的任務比較重,從莫斯科到上海,他已經駕駛了27天。
紅色電動汽車:
駕駛紅色電動汽車的托比亞斯·烏爾薩和弗蘭克·洛克,也是車的設計者。
這輛電動車的最高時速可達240公里,堪比保時捷。
無論是從側面還是從上俯瞰,小車都是水滴形狀。洛克笑著說,“這樣可以減小阻力,讓車更加靈活。 ”因為特殊的造型,每當停車時,小車都要伸出兩支“撐腳”保持平衡。
和巴蒂駕駛的車一樣,該車也有一前一后兩個座位。
藍色電動摩托車:
桑德拉·路斯特和斯文·萊曼駕駛的是車隊里唯一一輛摩托車。“我們都愛旅行,都愛騎摩托車。有什么比駕駛電動摩托車開展環球之旅,推廣零排放的理念更讓人感到激動的呢? ”路斯特說。
萊曼介紹說,這輛電動摩托車來自一家香港的公司,電池等部件也都是中國制造。這次來到上海就像是回家一樣。
在上海街頭,他們看到許多市民騎電動車出行。路斯特感嘆說:“我們的電動摩托時速為150公里,可能要比上海的電動車快一些。 ”萊曼說,“不過這里的車更加小巧,很適合在城市里使用。 ”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