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金融危機后多晶硅價格一落千丈,原先憑借耗硅量少、生產成本低而尚可與晶體硅電池一較短長的薄膜電池行業集體陷入困頓。近期,隨著中國迄今最大規模的280兆瓦大型光伏電站特許權招標落幕,薄膜電池項目近乎“全軍覆沒”,這一行業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
然而,業內人士表示,薄膜電池所遭遇的瓶頸只是短期現象,最快明年就可能迎來重生。
1 薄膜電池遭棄
今年原本應該是光伏企業集體狂歡的一年。由于海外市場復蘇強勁,從上游多晶硅到下游組件等各光伏大廠的訂單量均較去年同比猛增,業績也扶搖直上。
但薄膜電池行業卻正在經歷一連串的考驗。
作為中國光伏行業的代表,尚德電力日前在公布二季度財報的同時宣布,將在今后調整公司的發展路線,停止非晶硅薄膜電池的生產。
同樣對薄膜電池信心有所動搖的還有三洋。該公司日前宣布暫緩生產薄膜太陽能電池的計劃。
保定英利集團高層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晶體硅仍然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而薄膜電池技術上還不夠成熟,并且壽命短。因此,“英利集團十年內不想做薄膜。”
此外,一些臺灣薄膜電池設備企業也紛紛訴苦稱,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所獲訂單近乎為零。
“由于薄膜太陽能電池廠家對未來疑慮重重,使得擴產腳步停滯。大部分薄膜廠去年下半年以來就幾乎不再下任何設備訂單,這也令一些設備廠家叫苦不迭。”一位行業人士透露說。
臺灣某薄膜電池設備廠的負責人就表示,由于太陽能電池需求和價格同步大跌,連帶擠壓薄膜電池生存空間。過去薄膜電池因可降低97%的硅原料使用而受到市場矚目,但此后在多晶硅廠家紛紛投產、硅原料價格連續“跳水”之后,多晶硅與薄膜電池的成本已相距不遠,加上薄膜電池的設備成本較高,使得薄膜廠投資擴產意愿大幅降低。
不過,所有這些都比不上最近這輪280兆瓦大型光伏電站特許權招標給薄膜電池行業帶來的沖擊。據本報記者掌握的情況,薄膜電池在此次招標的13個項目中僅有一家中標,原因是項目方認為薄膜電池在效率和可靠性上還有待市場和時間的檢驗。
薄膜電池該何去何從?
2 外界“誤讀”薄膜電池?
本報記者從業內了解到,目前各方對薄膜電池的質疑主要集中在三方面:首先是投資昂貴。業內認為,雖然非晶硅電池的原料成本低,但加上在生產過程中同步產生的設備成本、運輸成本,其系統成本相比晶硅電池并不具有明顯優勢。甚至有報道稱,生產非晶硅薄膜電池組件的設備要比生產晶硅電池組件的設備成本高出四至五倍。
其次,目前薄膜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僅為7%左右,與晶體硅電池18%的轉換率仍有相當大的差距。尚德電力董事長施正榮此前表示,薄膜太陽能電池在轉換率只有6%或8%的情況下,很難和晶體硅電池競爭。長遠來看,薄膜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必須要達到10%才有競爭力。
最后,薄膜電池的穩定性也遭到外界詬病。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認為,目前企業擔心的主要問題是非晶硅薄膜電池衰變。由于薄膜電池不穩定,6%—7%的設計轉換率在長時間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衰減。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