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一些薄膜電池廠商看來,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其中一些問題僅是外界的誤讀。
“其實薄膜電池設備的昂貴是相對的。目前停掉的那些薄膜電池項目設備確實昂貴,因為都是從海外引進的。但像我們這樣與國外企業共同研發自己做設備,則成本要低得多。”國內薄膜電池領軍企業強生光電董事長沙曉林告訴本報記者,引進設備的話,折舊費用分攤到每瓦要0.3元多,而自建設備的折舊費用每瓦只要0.05元。
此前,強生光電與美國第三大真空設備制造公司共同研發了全新技術的薄膜電池核心裝備,已實現第五代薄膜電池生產線在中國的首次量產。
至于轉換率的問題,新奧光伏總經理萬克家在接受上海證券報采訪時表示,“這不是一個超過10%轉換率就更有競爭力的問題,而是在不同應用領域誰更有優勢的問題。”
他指出,薄膜電池在早晚、陰天等弱光條件下,仍可產生電能,因此,在同樣地理和氣象條件下,全年發電量比晶體硅電池高出10%—15%。而晶硅電池在溫度超過50℃之后會有明顯衰減。因此,在陽光照射強的地區晶體硅電池效果反而差。而薄膜電池在高溫下只有微弱衰減,特別適合用于高溫、荒漠地區建設電站。
對于穩定性的問題,沙曉林向本報記者舉了四個例子來說明薄膜電池穩定性并不差。“首先,非晶薄膜電池從研發成功到現在已有50年歷史,經過了長時間的檢驗;其次,美國加州的一座薄膜電站已連續發電18年,目前仍在發電;其三,美國UL、歐洲TUV都對非晶薄膜電池進行過模擬測試,測試環境是連續85天在高低溫箱中經受冷熱轉換,結果證明可以實現20年穩定發電;最后,德國慕尼黑再保險集團已對我們的薄膜電池保險20年,這也是經過保險公司論證的。”
3 明年或迎拐點
盡管近期連遭挫折,但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一旦未來技術有所突破,或者多晶硅價格進一步上漲,薄膜電池仍有巨大潛力,“一個例子就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公司First Solar就是一家純粹的薄膜電池企業,其所仰仗的就是獨特的碲化鎘技術”。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副巡視員王勃華此前曾公開表示,當前國內薄膜電池企業超過60家,雖然比例仍不高,但作為新技術的代表,其能源轉換效率正逐步提高,生產成本也在降低,預計今后比重會越來越高,并在未來發揮其自身優勢。
“盡管隨著晶體硅產品的價格下降,薄膜電池的差異化競爭優勢有所削弱,但公司仍對其傾注很大精力,并正逐步提升其競爭力。”浙江正泰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立友對本報記者說。
保定天威薄膜光伏有限公司總經理馬文學也對薄膜電池的未來頗有信心,“薄膜電池相關技術仍處在起步階段,技術進步的空間還很大,成本還能下降,我們應當對新興產品給予足夠的信心。”
“薄膜電池很可能在明年迎來拐點。”沙曉林指出,目前多晶硅價格又開始節節上漲,使得薄膜電池的成本優勢重新開始顯現。另一方面,各國降低光伏安裝補貼是大勢所趨,而補貼下降意味著成本壓力增加,這對晶體硅電池的沖擊要遠遠大于薄膜電池,“補貼越低,對薄膜電池就越有利”。
據他介紹,以非晶硅薄膜電池建電站的成本最低可以做到1200-1300萬元/MW,而以晶體硅電池建電站,目前還很難達到這一成本線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